移至主內容

農殤

2012/07/01 15:13
2,347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農殤

豪雨落下,農殤悲情,一年又一年的危機重覆,農業倒底有何避災方式…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2-07-02(一)
22:00
重播:2012-07-07(六) 11:00

金黃的稻作平原,響著金屬敲打聲,台南學甲農民黃先生,端著鋁盆拼命敲打著,在無法收成的稻田前,希望趕走不斷搶食的鳥類。610豪雨和接續的谷超、泰利颱風,帶來大量雨水,讓黃先生的一期稻作,全數傾倒泡水,造成嚴重損失。黃先生的妻子,拿著長柄杓桶,示範在大雨灌田時,如何奮力用杓桶,將田中積水排出,減少農地受災。

傾倒的伏稻,稻穗受潮很快會發芽,讓稻穀無法收成,甚至折斷的稻桿都長出青綠新苗,讓農民自嘲,二期稻作不必播種了。一場豪雨災害,讓稻田蒙受嚴重損失,雖然政府會收購受災發芽的稻米,但是價格貶值,農民幾乎變成賠錢耕作。像這片田地,黃先生原本收成後,可賣出五萬元,現今幾乎泡湯。他傷心的表示,家庭生活費、孫子註冊費,都寄望這片稻田的收成。

根據農糧署統計,610豪雨加上谷超、泰利颱風,造成全台11,247公頃稻田受損。 農民表示,其實稻米在倒伏後,如果搶收得宜,損失不會那麼大。

政府無法幫忙搶收,農民只能自力救濟,讓各地受災田區,上演收割機爭奪大戰,一台收割機在田間收割,旁邊還有多位焦急等待的農民,苦求收割機幫忙收割。收割機業者幾乎是跨區搶收,一日工作十多個小時,也收不完大面積的伏稻。

割稻機不足,除了政府沒有事先徵集、調度收割機,也牽涉到長期休耕政策下,全台收割機數量減少,遇上大搶收,機具根本不夠用。另外,倒伏的稻米,機械無法收割乾淨,還是需要人力收割。農民表示,種田的人,總捨不得稻子被浪費。

氣候變遷,讓降雨時間集中,並且降下豪雨,災後的搶救,成為治標之道。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成為農民因應氣候變遷的治本之道。

台南農民黃郁仁推動自然農作,610豪雨後,他的有機稻米少量倒伏,並且順利收割。為了讓人瞭解有機稻作的健康,他先前往一般慣性農法的倒伏稻田,採集整株水稻,分析根部組織。隨後再到自己的有機稻田,採集水稻,比較根部結構,分析二者差異。利用有機稻作,講求改善土地肥力的方法,讓有機稻米必須強化根部獲取養分,同時形成更強韌的生命力。

另一位農民蘇先生,從事有機雜糧種植,對他來說,氣候變遷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豪雨成災,還有久旱無水,都影響著農業生產。為了避災,蘇先生研究幾年的氣候變化,開始育種生長期短的作物,希望能在雨季來臨前,及時收成作物。

農業區面臨豪雨破壞農作,同樣在沿海養殖區,也面臨淹水毀壞魚塭的危機。但是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豪雨、淹水,改變或污染養殖區水質,讓生產者必須利用藥物控制水質,造成食品健康的風險。

十多年來,邱家兄弟推動生態養殖,在養殖區周遭築高堤,防止大水淹田,並且廣設蓄水池,作為災時滯洪,平日蓄水的功能。他們讓養殖池的水質,接近自然生態,提高魚蝦的健康,來降低災情危害。面對氣候變遷,邱經堯提出「人定順天」的觀念,必須順應氣候變化,找出對未來的因應之道。

一場豪雨,造成農殤悲情,也敲開農業避災體制的問題,同時也提醒人們,氣候變遷已無法躲避,在農業避災的思維上,我們做了什麼準備?

更多節目內容 請見我們的島節目

果傷土殤心慌慌
梅雨鋒面和泰利颱風,接連在兩周內侵襲台灣,造成的農業損失合計九億元。可是,還有許多看不到的損失,正提醒著我們,農業的未來在災難之中,岌岌可危…

清流湧泉-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清流自土地湧出,開展人間生活,餵養萬物生靈。當人類遺忘湧泉的珍貴,誰來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找尋成龍濕地的未來
一個30年的沉寂社區,如何燃起新的希望火焰,成為一項艱鉅挑戰。一群觀樹文教基金會的環境工作者,一場史上最長的濕地保護行動,邁入第三年的光陰…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