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見證淡水
淡水是全國歷史古蹟密度最高的地區,而說到淡水古蹟,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毛城,但您知道在淡水有著一個百年歷史卻鮮少人知的神秘古蹟嗎?我們透過鏡頭一起來了解富有殖民色彩的文化遺跡。
淡水,隨著大批人潮的湧入,淡水的商業發展也隨之興盛,但在老街的另一端,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文化古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又稱殼牌倉庫,已伴隨著淡水踏過100多年的歲月。
在一次的意外中,淡水港開始被高度開發,成為洋行入駐的最佳地點。而當時由英商經營的殼牌倉庫,周圍常飄來陣陣的煤油味,因此被淡水人稱之為「臭油棧」。
我們這個地方呢,在古代在以前的老淡水人他們是叫做臭油棧,是因為他以前呢,是主要的販售的油品是煤油,是早期台灣社會呢,用來做點燈照明,還有其它燃料的使用的這個煤油,那台語叫做臭油。
到了日據時期,淡水被籠罩在殖民統治的陰影之下,同盟國之ㄧ的美國政府偷襲了存放煤油的殼牌倉庫,造成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那時候火燒了大概近三天,那這個住在這邊的居民都很惶恐,說是怕說會波及到他們,造成他們身家上面的危險,這個是淡水的歷史上面很重要的一個火燒臭油棧的事件,“火燒臭油棧”(台語),所以我們現在呢,才沒有辦法看到說這個油槽的建築物在,就是因為它現在都只剩下遺跡了。
雖然歷經了火燒事件,但殼牌倉庫藉著地理的優勢依舊持續營運著。到了清領時期,創辦人范嘉士先生和台灣巡撫劉銘傳合資,設立了鐵路淡水線,即使後來軌道拆遷,這裡卻還是保留著當年的鐵路遺蹟和特有的歷史文物。
油品呢他從海上的從那個淡水港的碼頭上來之後,會有油輪的輸油管運送到我們後面的儲油槽儲存,經過這個工廠裡面的一些分裝,然後裝載到車上之後,就會從這個淡水鐵路的支線,到淡水車站,然後再經銷到全台,所以這邊等於是說,台灣那時候煤油的一個轉運站、轉運中心。
其實「臭油棧」這個稱呼在老淡水人的心中是帶有貶意的,因為這裡常散發著很濃的油氣,使得居民擔心會不會影響健康,又因為經歷了火燒臭油棧事件,造成淡水居民心中的恐慌,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殼牌倉庫是不受淡水居民重視的。直到政府預計興建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文史工作者及環保人士深怕影響淡水河域生態,滬尾文教促進會帶頭成立了一個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進而發現殼牌倉庫珍貴的歷史價值。
我們那個時候從一則小新聞到成為一個運動到成功的把古蹟指定下來,其實一段超過三年以上的一個漫長的一個歷程,有那一段的努力,才有現在古蹟的指定,殼牌的見證才讓我們有機會把這段歷史,用殼牌故事館的方式呈列出來。
因為這邊完整的把那個外商的碼頭,把外商的倉庫,甚至那個鐵道,甚至到油槽都能夠完整的呈現出來,而且面積都沒有受到破壞,呈現了一個在十九世紀的時代裡面一個外商倉庫的一個運作的情況。
西元2000年殼牌倉庫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後,這裡已經成了淡水社區大學以及文化園區,並於2011年開放一般民眾參觀,以另一種面貌繼續陪伴著淡水的成長。也讓來觀光的民眾,藉由此地深入了解淡水的歷史。
那個整建得很有地方特色,也很有復古的味道,是很有特別的一個地方,其實可以值得好好去宣傳的。
隨著淡水商業化的發展,部分文化因而蒙上商業色彩,這也讓當地居民感到文化意義的消逝,如今他們藉由殼牌重新找回對淡水的在地情感。
淡水的價值是在於一種悠閒慢活,就像我們這樣子倉庫裡面這樣,自由自在沒有壓力。
在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時,當地居民也該關懷在地鄉土文化,藉由當地特色的建築、產業,凝聚人們對地區的共識,相信透過殼牌倉庫的存在,除了可以和更多人分享淡水的歷史與意涵外,也可以喚起當地居民對淡水那份濃厚的情感。
淡江新聞 姜怡劭 盧盈婷 陳真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