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安康平宅貧窮標籤 改建與弱勢輔導一起並行
【記者/吳俊葵、黃晴之、李暉穎】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與木柵路二段交叉口的安康平民住宅,興建於民國六十一年,現正面臨房舍老舊衍生而來的種種問題。因此去年十一月,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擬定改建計畫。不過除了環境修繕之外,社區內家庭機能退化、居民就業問題、社區意識低落和外界標籤化等等,也是亟需解決的課題。
平民住宅屬於臨時性居住安置的福利政策,安康平宅有六到七成民眾以經濟弱勢為主,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科股長陳肯玉表示:「家庭有可能是單親,或是父母親都是有工作能力,但是要照顧家裡、照顧小孩,所以變成低收入戶。」此外,大部分居民由於學歷較低或沒有職業技能,只能從事勞動階層工作,不但薪水低,工作也比較不穩定,導致脫離貧困格外困難。
對於安康平宅大多數家庭面臨就業與教育的問題,社會局提供了「以工代賑」計劃與就業輔導,也曾經協助居民利用網路拍賣商品,成功打開創業的銷售途徑。另外,恩物社會服務推廣協會不僅在當地開設課輔班,更推廣兒童志工服務,社工謝采恩說:「在弱勢據點的孩子,他們在當地當志工發現了他們的問題,從原本只是被給予到可以給予別人,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成就感是大的。」社福機構希望藉由孩子影響父母的觀念,進而影響社區,雖然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見到成效,但確實能一步步改善狀況。
除了就業和教育問題,居民缺乏自我改善能力也造成社區意識低落,居民多半缺乏公共道德心,讓社區殘破形象與零亂外觀,成為外界對安康平宅的既定印象。明義里里幹事李鎮宇提到:「安康平宅因為集中安置,它的設置也老舊,不符合現代的需要,附近的居民對他們的反應,也從這硬體設施的老舊衍生出來的。」環境老舊、破敗的硬體設備與居民的不關心長期惡性循環,如此連帶關係影響外界對安康平宅的觀感,居民形象也被醜化,不過社區居民李先生表示:「外面對安康社區的評價未嘗不好,會覺得這裡治安很差。像是打架什麼的,但其實没有,如果你們願意了解安康社區,你不會想到很壞很亂。」
針對社區觀感和被標籤化問題,都發局去年也通過改建計畫,目的不只是改善居住環境,更將定位為青年住宅,希望藉由混居方式改變社區風氣。都發局總工程司張剛維表示,改建計畫將在新建築中增加社福據點,更能直接提供就業與教育輔導,並輔助居民融入新社區。而文山區社區規劃師孫啟榕也認為:「一個社區中,有核心家庭、單身年輕人也有老人,藉由混居的狀態互相協助,建構好的關係。所以理論上我們覺得安康平宅要想辦法去污名化,就必須用混居的方式。」
目前,社會局和社福機構已致力於改善安康平宅的就業和教育問題,而都發局的改建計畫,不僅更新老舊的社區環境,同時也藉由混居方式削弱外界的標籤化,提昇社區意識,期望社區居民有更多機會脫離貧困,創造平民住宅不貧窮的未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