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賴慧玲
環保運動不是辦來自己爽而已!昨(10)日2011 NGOs環境會議「傳播媒體運用」工作坊中,公民記者與運動新世代共思各種媒體的行銷策略與潛力,讓推展環境運動事半功倍,突破「和尚對和尚念經」的小眾困境。
廣告人出身、甫卸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的何宗勳素有環運點子王之稱。他從品牌行銷概念出發,
提出NGO 應以視覺經營組織形象,熟悉並善用各種策略工具將議題分析、分眾行銷。他提醒成功的文宣品除了專業又吸睛之外,要能使人願意閱讀,並且閱讀後能引發興趣、共鳴和感動;在資訊處理快速而氾濫的時代,文宣品應能「立即」產生讀者的行動動機,促發網路或實體參與,而活動的經驗與口碑又能誘發參與者「互動行銷」, 甚至留下來成為長期志工。
公民記者大暴龍則從大埔徵收事件談起。當主流媒體缺席時,大埔居民用DV自己記錄事件過程,進而能被剪輯成「怪手開入稻田中」這部網路點閱率超過 18萬人次的報導。他提醒人人都可以是媒體,網路即傳播的載具,也許不夠專業,但公民媒體原本就不是專業記者。只要產製的過程中認真確實、親至現場勤記錄,不需要太掛心讀者會如何解讀或運用這些報導作品。
綠黨代理秘書長黃詠梅從輔選的街頭經驗,將「自己就是自己的媒體」行動複製到更多人身上。
3月13日20多名參加「地球防衛隊站鬥營」的大學生們如候選人背 著帶子站在市府捷運站前,向路人宣談自己關心的公共議題,也吸引十多名警察注意。黃詠梅發現這些學生越講越勇敢、興致越高昂,「公民行動即是培力過程,小卻可見」。她與伙伴正努力籌畫下一場街頭發聲活動,希望邀更多人實際參與一遭,瞭解民主落實在現實中是什麼意義。
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即是大學生以行動落實公民參與的實例。透過線上直播媒體、臉書、BBS等新世代網路媒體進行網路動員與議題資訊傳播,更有年 輕人的創意與彈性。例如將白海豚擬人化申請臉書帳號、讓網友上傳各地白海豚玩偶照、以白海豚身份與其他網友互動,又或以在地青年身份於BBS地方版討論議 題、以爆料語言在八卦版發佈訊息等等。
然而北藝大學生鄭安齊也指出,網路傳播是兩面刃,增加曝光度也增加面對異議挑戰的機會,必須花很多心力在回應網友意見迷思;而臉書發起活動雖然容易,但按「讚」也可能產生心理消解作用,使網友滿足於虛擬支持,無法參與實際行動。為了破解「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魔咒,他強調運動者必須以各種節目安 排來維持「現場實境」的獨特經驗,當參加者再將親身經驗回饋到網路平台上,便有機會捲動更多網友實際行動,形成「滾雪球式」的動員模式。
如同何宗勳強調運動一定要回到草根努力、成功沒有僥倖,鄭安齊也以自身經驗承認網路青年需要時間慢慢累積知識經驗,找到自己戰鬥的位置,才能轉化成具體行動。他相信,只要每次活動能捲動一點人,效益就可以慢慢擴散。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