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華西村的公有集體經濟神話

2011/11/26 13:28
2,05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照片

華西村90%財富 吳仁寶家族壟斷

媒體踢爆「天堂」華而不實

一村三個世界 分紅不公利益多歸金字塔

三村8成居民舉債購屋

2011-11-25 中國時報 【亓樂義/臺北報導】

位於江蘇省江陰縣的華西村,因戶戶別墅,處處轎車,有大陸「天下第一村」美名。不過,這種予人印象中的「天堂」,最近被媒體踢爆其全村五百億(人民幣、下同)產值,控制在老書記吳仁寶四個兒子手中;今秋五十周年村慶的勞民傷財,更讓人見識其華而不實的一面。

十月八日,華西村建村五十周年。為接待四千多來賓,全村動員一萬五千人助陣,花費上億,如此鋪張,村民非但不感到自豪,還罵聲連連。為了表演,道路被封,村民怒火中燒,「憑什麼表演節目要占我回家的路?我現在連回家的權利都沒了?」

抱怨只是冰山一角。在村民引導下,《南都週刊》最近實地探訪,發現兼併後的華西村,是三個世界的組合,有耀眼的別墅,也有窗前掛滿內衣褲的灰牆矮房,三百多公尺高的摩天大樓,是另一個令外人稱羨的世界。村民卻說,「華西不是總說共同富裕嗎?花這麼多錢建高樓,為什麼不為我們蓋些實惠的房子?」

住別墅的村民周毅有一肚子苦水。他不是中心村住戶,別墅區統一規畫,為了孩子將來著想,他全家舉債購屋,「華西三村的人,八○%都欠著錢。」除此,全村分紅不公,大部分利益歸給中心村最早的二千名村民。 

這還是表面。媒體發現,華西村有八十八位先進人物,人頭照排成金字塔狀,而頂尖的廿二人全係老書記吳仁寶的家族成員,一家三代幾乎包辦所有領導職務。上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怡研究顯示,吳仁寶四個兒子支配全村的可用資金高達九○.七%。

不僅如此,華西中心村還有一個天才般的資金管理鏈,使每個人不敢造次。按《村規民約》,任何人一旦離開華西,或者不在村辦企業工作,包括其房子、獎金與分紅之類福利都將收回。

村領導認為,華西村已步入更高級別的社會主義,建設共產主義指日可待。八十三歲的吳仁寶更是自信滿滿,「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烏托邦變成現實,一定要把什麼叫做共產主義,做給全國人民看看。」他卻忘了,全村九成財富掌握在他的家族手中。

 

天下第一村 公有集體經濟發跡

2011-11-25 中國時報 【劉正慶/綜合報導】

「如果沒有吳仁寶,華西不叫天下第一村。」這是華西村老村委書記吳仁寶對自己的評價。從一九六一年大陸成立人民公社開始,華西村經歷純農、農轉非(農村轉為非農村戶口)和純工業規模經濟發展階段,橫跨領域也從最早的農業、鋼鐵等轉向網路科技和現代化服務業。

以公有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為發展原則的華西村,在八十五歲的吳仁寶帶領下,村裡集體產權是精英個體透過股權資本分割而來,吳仁寶就承認,他占村裡總資產五一%,其餘四九%由下屬公司分攤。

早年靠大量倒賣鋼鐵快速累積財富的華西村,公共權力持有者全為吳氏家族成員,吳氏親友可支配村子的資金總量達九O.七%,而他們獲得的股份收入與家族財富,也遠超過普通的村民。

一位退休的九品芝麻官為何有如此權力和財富?這源於華西村在鄧小平一九九二年發表南巡講話後,吳仁寶抓住機遇「與上面保持一致」,一方面執著為「公」的集體經濟效力,另方面不放過擴張「私」的發展空間,並將這一政治資源轉化為經濟特權。

在受到中共高層官員肯定後,現在不少省市領導,看吳仁寶都不得不退讓三分。但華西村「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及「無論什麼財產,一旦離開就全部收歸集體」的發展和致富原則,一旦失去族長式權威人物,或私有個體主義來日淩駕公有集體主義之上,華西村面貌恐將大變。

 

天下第一村的三重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3日17:02 南都週刊

記者_沈玎 孫炯 江蘇江陰報導 攝影_孫炯

王哲駕著摩托,載著人,突突突地就從"天下第一村"門崗邊上竄了進去。沿著直道,他騎行了一公里,路面兩側盡皆別墅,這兒是"塔家基"。東側是牆,西側是水,南北大門各有兩個保安,外人莫入。

騎到盡頭,王哲左拐上了"民族路",又是近一公里的直道。路邊建築風格大變,一長列一絲不苟的灰牆宿舍,走廊上安了鐵柵欄,窗前掛著內衣褲。附近熱帶廠的廠工就住在這,四人擠作一間。

民族路走到頭,右拐之後,豁然開朗,著名的超五星級"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拔地而起,這座328米的高樓,高居世界第15位。再向前,是塔群和"天下第一鐘",王哲又從門崗邊上竄了過去,一邊誇耀說"幫你省下了十塊票錢"。

然後一路騎向東,就是"天下第一塔",塔頂是個金黃色的葫蘆,共用了3.5公斤黃金鍍成。金塔一邊是"龍鳳廣場",一個"龍頭"連著中心村的萬米長廊,而那個鳳形建築,由於手藝粗糙,往往會被遊客誤認為是母雞。

王哲沿著萬米長廊,穿過華西中心村別墅區,蜿蜒之後,騎回到民族路上。不過五六分鐘的時間,王哲繞了華西中心村走了一圈,要價30塊錢。然而從別墅、到廠工宿舍、到摩天樓、再到金塔,恍惚間卻像穿越了幾重世界。

在民族路的盡頭,是兩排儀仗隊般的石獅或是麒麟,中西雕塑風格都有,於肅穆中,又顯不倫不類。王哲一邊收錢,一邊特意指給車上人看:"你要是仔細瞧,獅子身上寫著字。這邊數過來第十七隻,舌頭上是'吹牛',我寫的。"

轉型

華西村為什麼這麼富,王哲一直沒想明白。

這個原籍河南的外來工,2007年的時候拉家帶口慕名而來。華西村的集體經濟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村集團下屬60多家企業,總產值超過了500億。

關於華西村集體經濟的故事很多,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有個叫楊永昌的外村人,租用華西村土地開工廠,身家近2000萬。2002年,他以參股的形式把公司交給了華西集團,毅然完成從個體向集體的"反向改制"。

"華西村是條大船,抗風險能力強,老書記一分錢獎金不拿,大公無私。"楊永昌如此解釋自己的行為。

華西村也確實有背景。近年來,鋼鐵產業重組打造大企業,不少小鋼鐵廠成為調控"刀下之鬼",但規模不大的華西鋼鐵屹立不倒。由國家壟斷的煙草行業亦有華西村身影。

先于王哲來到華西的工友,有一些已經入了華西籍,過上了集體經濟下的日子。一度讓王哲頗為羡慕。

王哲的老婆現在還在棉紡廠上班,王哲自己輾轉了鋼廠、銅管廠等幾個廠之後,因為工廠效益不好,索性去開了黑車。"反正沒有華西村戶口,你幹得再好,也進不了管理層。"王哲說。

他的摩托載過本地客,也拉過外國人,偶然遇到求宿的遊客,拉他去華陸賓館或者直奔陸橋,還能吃20元回扣。就這樣,王哲的收入,剛好夠全家開銷。

不過,自從兒子開始上幼稚園之後,王哲已經萌生退意。"在華西村,幼稚園一個學期的學費要3390元,比城裡都貴。"王哲謀劃過了年去常熟,他的一個朋友找了家公司,包吃包住,小孩上學不要錢。

"今年比去年,已經少去一萬個外來工了。"王哲說著來路不明的資料,他以一種習慣性的口吻,不假思索地評論著:"老頭子在還好,老頭子要不在了,華西村就完了。"

說這話的時候,在王哲的身後,一支來自上海的大型考察團,正站在摩天大樓下拍照留念。這幢高樓,正是在王哲剛到華西村的2007年打下第一根樁的。

"增地空中新農村",這是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給取的名字,這個拗口的名字顯示出他的智慧—為農村造樓戴上了政治光環。328米的建築高度,是因為彼時北京最高的樓就是328米,吳仁寶說:"華西村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建設摩天大樓的資金,來自200個華西村最富有的村民。每人出資1000萬,成為摩天樓的業主和股東。據當時的媒體報導,村民們都很積極,有些沒有入選股東的人,還到處求人說情。

有考察團的人評價說"土","華西明珠像是山寨了東方明珠"。而土洋結合正是吳仁寶的政治智慧。

"我們是一個小村子,上級領導比較多。有的領導說太洋了,有的又說太土了。所以,我們就要建一個不土、不洋、不城、不鄉的。哪位領導說我們太洋了,我就帶他看土的;哪位領導說我們太土,我就帶他看洋的。這樣,所有領導講的話我們都聽了。"

兩個月前,在"新農村大樓"內,又多了一頭1噸重的金牛,價值高達4億元。這是吳仁寶"農村城市化"思想的結晶,憑這個牛,他認為,可以"讓城裡人到農村來花錢"。

而網友卻傾向于將此舉理解為華西村的"炫富"。要登上"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看上一眼金牛,得花500塊錢。很多遊客遊覽之後,大呼坑爹。

今年10月,王哲曾經服兵役時的戰友、華西村的"徐老闆"找他喝酒。當晚四個人喝高後,乘興跑到新農村大樓"享受生活"。"喝酒、唱K、叫小姐",玩得不亦樂乎。"次日買單的時候,'徐老闆'一看帳單,臉色都青了,"王哲頓了頓,說:"消費整12萬。"

"徐老闆"日子現在也過得緊。幾十年"工業報村"之路發展下來,"轉型"最近幾年在華西村一直是重大命題,從2009年開始,像鋼廠、紡織廠、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