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子尾的夕陽美景 值得等待
來到八里渡船頭、八里左岸、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和十三行博物館一帶遊玩,除非是陰雨天,否則千萬不要放棄欣賞這裡的夕陽美景(如果您來前,以”挖子尾 夕陽 ”先在Google搜尋,您絕對不會放棄的)。只要在日落時分,您看著夕陽灑下餘暉,晚霞將海水渲染成一片金黃,天色變得多姿多彩,在這樣絢麗的畫面中,您一天的疲憊瞬間就消失了。
挖子尾(「嗄嘮別」)在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口南岸。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在「挖子尾聚落」的村口旁,入口前的馬路是「博物館路」,博物館路的西端是著名的「十三行博物館」,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位於馬路的東端。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為一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
昔日八里坌社全盛時期,在挖仔尾附近有一座八里坌社的小社,凱達格蘭族語名為Harabe,中文寫成「嗄嘮別」,意思是指「因飢餓而哭叫」(或指女人的眼淚)。原來此地正值山海之交,由於海邊無法種植小米,而後面的觀音山坡地,也沒有多少野鹿可以獵捕,社人除了捕魚之外便無他途,因此部落中的孩童時常為了飢餓而哀號哭叫,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八里坌凱達格蘭人不得不當海盜的痛苦。因沿岸水深可泊舟船,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清雍正12年,已經有了街市,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乾隆以後逐漸沒落。
今以紅樹林保護區聞名的「挖子尾」淡水河口溼地,地名可能是從嗄嘮別(Harabe)的諧音而來。「挖子尾」地名由來另有一說為:昔日淡水河尚未淤積時漢人移民就將此地當作為聚居地建立聚落, 當時的移民因該地之海口處,地形彎曲而稱之為『挖子(仔)』(用台語發音較為傳神) ,而「挖子尾」即指位於『挖子(仔)』的末端所在之意。又據稱,當地曾有漢人廣殖牡蠣,而稱之「蚵仔坪尾」(2010.03.24北投杏林二路19號1樓朋友提供)。其後,大八里坌社被歐洲入侵者討伐而逃入關渡,有一支在淡水竹圍里建立小八里坌社;另一支嗄嘮別人則逃入北投捷運線以北的稻香、桃源等里建立新社,社名還是叫做嗄嘮別,這個舊地名至今還存在官方的土地所有權狀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