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廟
【中正E報黃怡豪、施采樓/嘉義報導】
廟會與社造的共同理念,皆為凝聚社區共識,但兩者之間因為追求的利益點不同,難以結合資源共同發展,延續傳統文化。
片長:5分04秒
廟會加社造 找回失落的白沙文化
白沙王文化協會是嘉義市唯一一個,以結合廟會的做法,推行社造的團體,主要希望能找回白沙王廟過去文武兩館的文化。文館中包含有鼓、鑼、嗩吶等樂器演奏;而武館則以宋江陣等陣頭練陣為主。兩館在過去皆為村民參與的重要活動之一,也在廟會的慶典活動中表演,而後卻因為人口流失的問題,兩館的技藝逐漸沒落,轉而由職業團體負責,直到現在藉由白沙王文化協會得以復興。
美源里文館師傅李木林表示:好啊!這樣最好了!算是有人再把這個文化推動起來,並且繼續傳承下去,這樣比較好啊!這個文化才不會失傳。算和我們同年齡的全都…現在剩兩個而已啦。
白沙王文化協會社造師張月英表示:我想說這個廟裡難得有這個文館跟武館,可是在我知道他們都已經沒落了,我只是聽一些長輩說,以前怎樣怎樣。那個文館,能,文館跟武館都是有廟會甚麼時候都很熱鬧,可是我嫁過來就很少看到了,我想說這麼熱鬧的東西應該把它再找回來,這樣遺失了很可惜。
老中青人力斷層 導致外聘風氣
過去白沙王廟的文武兩館,成績斐然,民眾在農忙之餘,抽空練習樂器或對打練陣,也一起到外地表演,闖出不小的名氣,在武館的極盛時期,還能擺出像宋江陣這樣大型的陣頭。但隨著社會產業型態的改變,多數社區普遍遇到的困境,在於年長者體力不堪負荷,青壯年又忙於工作,小朋友顧及課業,時間也無法配合練習,這樣人力斷層的情況,造成原本由社區人員共同籌備的慶典,逐漸轉變為外聘團體來表演,也讓各地區的表演內容,出現同質性缺乏特色的情形。
朴子電音三太子團長張啟原表示:這也不算是外聘,算一種邀請吧!他會邀請各縣市,就是比較有,特殊的民俗表演團體,共同參與一個廟會的活動。
嘉義大學史地系副教授阮忠仁表示:廟的特色、表演的東西,大致上是說你聘的對象不一樣,現在寺廟之間的互相模仿很厲害,他會盡量去收集一些別人,模仿互相抄襲的特色。
朴子電音三太子團長張啟原表示:其實也不會啦!因為現在的廟會,他會都結合一些,以前傳統的他會保留住,那再找幾個比較創新的這個團體,加進來融合表演,那使整個廟會的這個表演團隊,更加的豐富、更加的精采這樣子。
都市鄉村大不同 缺乏信仰中心
社造推行的做法,最初都由成立環保志工隊以及社區巡守隊開始,跟廟會一樣,都是為了集合人群共同發展社區,然而都市的情況不比鄉村,里跟里之間缺乏像角頭廟一般的信仰中心,以嘉義市東川社區為例,即使社區中有一座孔廟和另一座宗祠廟宇,但兩者都不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因此結合廟會推廣社造,向來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嘉義市東川社區理事暨社區規劃師邱慶德表示:鄉村的話,它可能一個村落,它會比較具有那個集中性啦。而且每一個村落,它都有自己的一間廟,一間信仰的中心,我們所謂的角頭廟。但是像我們嘉義市的話,我們的村與村,就是里與里之間的那個分野沒有那麼明顯,而且我們那個角頭廟也不多。
嘉義大學史地系副教授阮忠仁表示:廟宇參與社區有,但是兩者合作沒有。因為兩者,兩個是不同利益的團體。社造怎麼可能來引導寺廟,他們對宗教甚麼都不懂,他們不可能引導。讓那個寺廟也要投入軟體文化,要非宗教軟體文化,跟社區又回歸到軟體文化才能合作,投入軟體文化就是教育。
焦點不重疊 突破困難創新路
一直以來,廟就是社區的精神中心,有著社區認同、信仰、和教化民眾的三種作用,隨著人口的流失,廟會文化的傳承也成了大家所關心的議題,但廟會和社造重視的焦點不同,讓以廟出發的社造之路不被看好,要能結合兩者的文化,一方面社造要能跳脫硬體建設的迷思,另一方面廟會要投入更多人力,捨棄許多巧立名目的宗教儀式,才能整合雙方資源,轉移目標去傳承以教化為主的軟體文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