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與造林 學者政府辦法大不同
【記者葉盈君、王玉瑋/嘉義水上報導】
繼紅火蟻之後,外來種沙氏變色蜥也入侵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對當地生態造成重大影響,嘉義縣政府採取收購的方式鼓勵農民捕捉,與當初學者評估後,所提出的辦法相互逕庭。補助實行過程中,一度傳出有農民為了更高的獲利,偷偷飼養的傳聞(詳見影音)。
嘉義縣政府於2009年開始實行補助計畫,計畫分為3階段,從每隻可換取新台幣二十元到分成、幼體領取不同金額,直到去年最後階段為不分大小每隻十元,政府已收購將近21萬隻的變色蜥(圖表一),每隻變色蜥可換取十元的高額利潤,引發居民踴躍捕捉,獲取的金錢甚至比務農高。但收購過程中卻傳出有居民為了更高獲利而偷偷飼養的消息,對此三界埔國姓村村長劉志成表示:「不可能啦!如果有一天政府不收購,那你要怎麼辦?光成本問題就不可能了。」經縣政府人員訪視,確定僅為傳聞,而非事實。
2006年有學者到三界埔進行訪查,並向政府提出辦法,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毛俊傑解釋:「其實在三界埔是有生物會捕食沙氏變色蜥,因此想利用平地造林,創造好的棲地,以自然方式,讓當地捕食性蜥蜴去掠食外來種。」但嘉義縣政府綠化保育課課長鄭永華則認為,這方式太過理想化且花費時間太長,台灣對沙氏變色蜥認識太少,實在過於貿然,因而採取補助金方式。2年補助計畫中,居民發現頭一年抓到的變色蜥幾乎都是成體,第2年則以幼體居多,成體數量的減少代表該族群繁殖能力減弱,數量已在控制中。
沙氏變色蜥繁殖能力強,環境適應力高,對於原生種生態都造成重大影響。
記者王玉瑋/攝影
同樣在三界埔被發現的紅火蟻,是以藥劑進行大規模撲殺,相較沙氏變色蜥,紅火蟻對於居民所帶來影響更甚,居民羅溪章說:「以前有紅火蟻的時候,生計都很困難,不敢下田,之前就有個伯伯被咬到,昏倒在水溝旁,住院一個禮拜才回家。」由於當年紅火蟻影響範圍遍布全國,因此中央政府成立相關防治中心。但沙氏變色蜥較屬於地方性問題,因此由縣政府相關機構進行控制。推測在三界埔一帶會陸續出現外來種生物,與當地苗園進口苗種,外來種卵夾帶其中,到了當地孵化再大量繁殖有關。
沙氏變色蜥(圖表二)源自於古巴等地,環境適應力相當強,為了自己的生存,會出現同種互食的現象,也會以集體方式向台灣原生蜥進行攻擊。根據毛俊傑的研究顯示,在實驗室中飼養,僅以水餵食,他會食用自己所脫下來的皮,目前嘉義、花蓮都發現牠的蹤跡(圖表三),其中嘉義地區有逐漸在擴散的趨勢。
如何撲殺外來種,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政府應當從外來貨物進口的管道加以防治,如此才能真正有效阻止外來種對於人民以及生態所造成的破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