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捐錢給1919愛走動?
最近在台中的7-ELEVEN門市看到了美美的1919愛走動簡章,這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公益活動。照例將整份文件看完,在此分享一些想法。
整份簡介十分賞心悅目,看得出接受專家之手設計編排。簡介封面是兩位重量級人物:該會榮譽理事長孫越和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不曉得和救助協會關係為何)白秀雄,Slogan包括「幫家救火,打119」(消防署真該感謝他們)、「把家救活,找1919」。翻開簡介有兩篇取自該會雜誌的報導,第一個故事是說一位新移民女性嫁到台灣,被暴力對待,趕出家門,因為1919服務中心的安慰扶持,走過人生低谷。第二個故事是說一位平常打零工的先生,因為中風無法負擔家計,也因為1919中心的協助,現在能開計程車,有一份不錯的生計。
裡頁第二面訴求為:為台灣1000個急難家庭提供心靈慰助與每月5000元為期1-4個月的資助。接著使用《商業週刊》調查,定義三類人口為新貧,這三類人領不到低收入戶證明,卻又有貧窮的事實。
封面第三折文字提及前年台灣有70萬戶,每月所得不到三千元;台灣燒炭自殺死亡人口比前一年多一倍。底下則引用兩則社會新聞,一則為新竹罹癌婦女死亡後,其夫與女亦自殺事件;另一則則提及台中一單親媽媽因為背負債務而攜女自殺。
除了這些文字說明之外,還有告訴你這個活動有哪些金主(我常常搞不清楚,一個活動有這麼多金主贊助,為何還要像這個社會伸手要錢,剛剛不是還在告訴我,台灣人民有多窮嗎?),以及(重點來了),捐款的方式。
據我了解,基督教救助協會並沒有直接聘用社工人員做個案。她們是透過社工人員設計服務方案,再到其合作的教會訓練教會志工來幫助社區內有困難的人。募得的款項,由合作的教會提出申請,透過慰問關懷或轉介給專業機構等方式協助這些家庭。
在這份簡介裡,有幾件事讓我無法理解。首先,新貧的問題按照所引用之資料,應為結構性問題,須從社會面、經濟面等公共政策著手倡導,是否等同於急難家庭、透過1-4個的協助就能獲得改善,並未見該會說明關聯。其次,文件所引用該會報導的兩位個案,亦不符合新貧的概念,確實為緊急個案,和新貧的概念相互衝突令人混淆。第三,依據該簡介所引用的新聞,問題似乎在於這兩個高風險家庭不願或未被發現,而錯過被服務的機會。該會以推行此案五年,而且所引用新聞的地點,該會都有辦公室,因此我實在不知道引用這兩則新聞的目的是什麼?前幾年1919募得的錢,究竟改善這種現象多少?
募款策略有很多種。業界常將台灣捐款人貶為喜歡看悲情畫面當大爺的笨蛋。因此,總喜歡在宣傳上灑狗血、貶低政府的作為,以達到募款的需要。說穿了,政府做的好不好,看政策以及執行力,政府是拿著人民的稅金做事,依法行事,做不好,大可檢舉或透過所選的民意代表彈劾。非營利組織要鼓勵贊助者監督政策、參與公共決策;對於被政策邊緣化、犧牲的弱勢者,為其發聲喉舌。這樣的分工社會才能進步。1919幫助急難家庭立意良好,但看完整份邏輯混亂的文宣,我想還是把錢捐給別人,賺錢不容易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