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台北建城140週年,台北城東扶輪社舉辦「踏溯台北城」系列活動,邀請具有超過1700場台北史蹟導覽創舉的葉倫會老師,帶領大家走一趟,萬華著名的廟宇及歷史街區。
台灣的發展由南向北,原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諺。明末清初,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運貨,與漢人交易。艋舺即指今日的萬華,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的發音為Bang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日治時期改採萬華為名,另有萬年榮華的寓意。
早年台灣北部為蠻荒之地,漢人渡海來台開墾,有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可見當時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明保佑,先民來台多攜帶家鄉廟宇的香火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現為國家保護的二級古蹟。
葉倫會導覽時表示,寺方介紹龍山寺號稱有三多,一是拜的神明多,正殿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十八羅漢等,後殿是文昌帝君、紫陽夫子、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等十餘尊。二是歷史年份多,清乾隆三年至今超過二百年。三是對聯多,幾乎什麼字體的對聯都有。
艋舺龍山寺總面積1800餘坪,坐北朝南,格局呈回字形的宮殿式建築。前殿分別由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組成。三川殿前有一對全台僅見的「銅鑄蟠龍柱」,龍身線條分明,柱身以封神榜人物雕鑄,是1920年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塑胚,台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
艋舺地藏王菩薩廟,位於萬華區西昌街,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並於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重修,是台北市少數超過200年的建築,也是台灣三級古蹟。
廟裡除了主祀地藏王菩薩外,其旁左配祀北極玄天大帝,右奉府城隍爺、田都元帥,並與左右兩側配祀謝將軍與范將軍,也就是俗稱的七爺八爺。
萬華古蹟巡禮續集,將帶各位繼續參訪艋舺青山宮、料館媽祖廟,以及百年老街剝皮寮歷史街區,一起瞭解剝皮寮到底是剝什麼皮。(公民記者正氣哥台北萬華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