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勞鳥的轉變:從楓港的烤鳥攤到保護名單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張仁吉 屏東報導

在台灣的鄉間,老一輩人總會提起:「伯勞鳥肉,吃了頭好壯壯。」在那個年代,伯勞鳥不僅是秋冬季節進補的佳品,更是一些地方慶典與祭典中的傳統料理。在屏東楓港地區的路旁,過去甚至有許多專賣烤伯勞鳥的小攤位。這些攤位香氣四溢,吸引路過的旅人停下來大快朵頤。

伯勞鳥擁有鉤狀的鳥喙和敏捷的身手,牠性情兇猛,能捕捉昆蟲、小型蜥蜴等獵物。由於這種鳥類象徵力量與精力,人們認為食用牠的肉能強健體魄,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民眾,將捕捉伯勞鳥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然而,過度的捕獵,加上棲地的破壞,使得伯勞鳥的數量逐年減少,有些地方已很難再見到牠們的蹤影。

隨著時代變遷,生態保育意識逐漸在社會上萌芽。20世紀末,鳥類專家與保育團體開始呼籲重視這種小型猛禽的生存狀況。楓港一帶的烤伯勞鳥攤位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保護生態的宣導活動。

到了2000年代,台灣正式將伯勞鳥列入保育類動物名單,明令禁止捕捉與販售。不再是餐桌上的「美味」,伯勞鳥成為象徵保護自然與生態的標誌。各地學校與社區也開始推動野生動物教育,鼓勵人們尊重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

今天,伯勞鳥有時會出現在山林和田間,靜靜捕食著昆蟲和小型動物。牠的靈巧身影,不僅是自然生態的象徵,更提醒著人們從掠奪到保護的轉變歷程。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6.09.30

張仁吉

加入時間: 2016.09.30
181則報導
63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22

伯勞鳥的轉變:從楓港的烤鳥攤到保護名單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652篇報導,共13,17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652篇報導

13,17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