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農田水圳的悲歌

2011/01/25 17:50
2,958次瀏覽 ・ 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資訊不透明、漠視程序正義、缺乏社區參與、逃避民間監督下,長期以U型溝、水泥擋土牆施作,地方水利會全面主導台灣農田水圳的生態,而農委會漠視各地農田水圳水泥化的現況。

【以下文字摘自由時報報導】
農委會已經啟動農村再生計畫,要讓農村改頭換面,不過有民間團體批評,很多農村的水圳水泥化太嚴重,造成農村生態消失,而這樣的工程還繼續在進行,連被指定為歷史聚落的,屏東萬巒五溝水也不能倖免於難,令人無法接受,屏東農田水利會則表示,原本預計要做的擋土牆,並不會破壞水圳底部生態,而且由於地主反對,工程已經暫緩。

屏東萬巒五溝村,由於保留傳統歷史建築,在2008年被指定為全國第一處歷史聚落,不過19日環保團體批評,屏東水利會打算將當地的水圳水泥化,他們憂心生態景觀因此被破壞。

屏東水利會表示,凡那比風災造成水圳損壞,當時也已經與居民達成共識,以水泥工法做擋土牆,防止農田田邊,因為汛期大水沖刷流失,也並非環團所指稱的U型溝,沒有破壞水圳底部的生態環境。

至於環保團體批評,全台水圳總長7萬公里,超過一半以上已經水泥化,嚴重破壞生態,農委會水利處則表示,若採用生態工法,在輸送1公里之後,將會有一半的水滲入地下,下游的農民可能無水可用,為了維持灌溉用水的穩定供水量,才會採用水泥工法。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長 張敬昌:「你又要足量的,供應給農民生產的話,那如果說全部採用自然工法,這個在水資源的供給方面,可能還要增加非常多,所以這個其實,是有一些實質上的困難。」農委會主委 陳武雄:「水泥化不是說一定需要,他只是最低工程,施工方便,讓輸水的效率能夠提高。」

台灣地形高低落差大,不容易留住水資源,農委會說,水泥工法雖然不是最好的方式,卻可以有效保留水源,而以排水功能為主的水圳,則適合使用生態工法,兩者之間應該可以相互應用、因地制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