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24大選結果的觀察
賴清德和蕭美琴的成功接棒,顯示小英總統的國防、外交路線受到選民的肯定,臺灣將繼續走在對的路上。政黨票得票率,民主進步黨雖然以36.16%居冠,高於中國國民黨的34.58%和台灣民眾黨的22.07%。但執政黨立法委員席次未過半,且在國會落居第2大黨,帶來一些政局動盪的隱憂。
台灣民眾黨304萬張的政黨票,顯然來自對藍綠都不滿意的族群,其中應該有很大的比率是年輕人。他們在不滿意什麼?雖然賴清德已經不年輕,但他的故事算是一個典型。出生於萬里偏遠礦區,沒有好的就學、就業機會,交通也不方便,只好隻身去都市地區求生存發展。稍有經濟基礎,想要讓老母住得安全舒適一點,卻礙於法令,無法合法改建。自行翻修房屋就被判定是違建。
比較幸運的是,賴清德夫婦那一代,只要努力工作,還有能力存錢在都市地區買房子。現在,都市地區的房價節節攀升,年輕一代想要靠雙手打拼,即使勉強買到房子,可能也要終生揹負沉重的房貸壓力。飽受生活壓力的年輕人,當然會想要藉由改變來翻轉人生,甚至有人會不計後果,只求改變。這次選舉,政黨輪替或下架藍綠的口號,應該就是反映這種社會心理吧!
臺灣的房價為什麼會居高不下?我是覺得臺灣的建築管理制度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導致住宅供給量遭到人為操控,加上繁雜的行政程序費用,墊高了房屋成本。臺灣的建築管理採行嚴格的許可制。都市計畫掌控在地方政府手裡。想要養地、炒地皮的人,必須與政治結合,這是眾所週知的事。都市計畫區內比較有規則可循,但地方政府擁有很大的裁量權。容積獎勵、汽車道路的修建、捷運路線的規劃,都是由地方政府掌控。這些因素,會大大地影響到各地區的房價。
都市計畫範圍外的建築案,准不准?則完全看地方政府的臉色。
我聽到不少故事。有一個案例在新北市。幕後建商是民意代表。本來是與大型三合院和鄰近空地的合建案,後來竟然變成都更案,在8米巷道內蓋20多層的住宅大樓。附近5層樓公寓社區,不僅陽光和空氣流通受到阻礙,連汙水下水道的接管工程也沒辦法施工。本來,容積獎勵多出來的樓層,建商不肯分給地主。打了多年官司,後來以和解收場。建商財力雄厚,房價從推出時的1坪30多萬元,賣到現在的1坪60多萬元,還沒有賣完。
另外一個案例在宜蘭縣。一位當過直轄市政務官的人,退休後在宜蘭買一塊農地,想要蓋農舍養老。沒想到同黨縣長竟然累積大量案件,不敢批准。儘管如此,當時的民意代表,不分藍綠、都在批評農地種農舍。新聞媒體也常常出現環保人士和年輕租地農民的批評聲浪。卡了兩、三年,終於在縣長卸任前清空懸案。地方政黨輪替後,房子蓋得更多,連跑馬古道旁邊的一些原本的限建區,現在都搭建鐵皮屋,變成對外營業的泡湯池。神奇的是,破壞環境之類的批評聲音,卻完全消失不見。
賴政府上臺後,或許應該組織一個跨部會的專案小組,認真檢討房屋供需和建築管理問題。期盼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建築管理制度,有效解決臺灣的住房問題。此外,如果五權憲法難以改變,何不改弦更張,落實執行。把政風單位劃歸監察院管轄,受理民眾對行政部門的申訴案件,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督制衡機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