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消「市」的風華-善化牛墟

2024/01/02 20:34
27,640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 許峻愷、陳威翰/台臺南善化報導】

橫跨一百多年,善化牛墟已不再販賣牛隻,但隨牛隻交易而起的各式店家們仍在這裡活躍著。儘管營業時間特殊、商品不受年輕世代青睞、遷址的日期也逐漸迫近,我們還是能期待善化牛墟能持續地發光發熱,邁向下一個世紀。
 
善化特景 閒來無事逛牛墟
 
講到善化,或許許多人都會聯想到善化牛墟,從車站開始,市區的每個角落也常常有著牛與牛墟相關的圖案與標示。位處台臺南市善化區近郊,善化牛墟為台臺灣碩果僅存的三大牛墟之一,儘管隨著時代變遷,牛隻的交易與相關的設備也於十數年中消逝,但跟著牛隻販賣出現的農產、雜貨、小吃等店家仍在這裡茁壯存在著。
 
善化牛墟地方攤販 眼鏡商家:「我實際擺攤大概三年多,不過這是爸爸傳承下來的,爸爸在善化牛墟已經做了大概二十幾年了。因為做這個的話,善化牛墟它只有每個月的二、五、八、十二、十五、十八,跟二二、二五、二八,總共只有九天。所以這個沒有辦法當主業。」 

善化牛墟地方攤販 蔬果攤販:「在這邊(擺攤)嗎?大概十幾年快二十年有了。牛墟其實有三個,就是善化、(臺南)鹽水跟(嘉義雲林)北港,那我們都是跑牛墟比較多,都是(每月)二、五、八在這邊,一、四、七在鹽水,然後三、六、 九在北港。」 

從府城看臺灣 善化牛墟的起源
 
善化牛墟從清領時期到現在,至少有一百四十餘年的歷史,最早以販售耕牛為大宗,故取名為「牛墟」,「墟」即代表「市集」。由於人潮的集中,各式小販也逐漸出現,從農產品、農具、小吃,再到生活雜貨、二手舊物等,形塑了善化牛墟現在作為傳統市集的樣貌,在這一百多年中,用址數度移動,其最初牛隻販售的業務也在農業技術更迭中消失無蹤,唯一不變的是每月的二、五、八日,各式小販們準時聚集於市集中叫賣,前來購物的民眾也每每多到水洩不通。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解說老師 張淑君:「現在大家都是以臺北看臺灣,可是你從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代年間,當時都是以府城來看臺灣的歷史。那也因為是這樣,引進牛隻進來,也一定是從臺南這邊。所以說不難發現到,所有的牛墟一定都在中南部裡。」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解說老師 張淑君:「牛墟的設立,其實就是個人的行為販售,慢慢因為有太多這種個人行為,形成一個臨時的市集。那只是因為後續沒有耕牛了,再加上最主要就是1999年,那個時候口蹄疫很嚴重,所以就取消牛隻買賣,既然這樣,他((小販))也會因應這個環境,去做出改變。來這邊消費的人已經不再買農耕用品,因為他也不需要,所以花草、樹木、盆栽就出現,裝飾性的那一些農耕、農具的東西也出現,甚至於,跟這些東西都沒有關係的生活日常百貨都出現,它就已經開始變成我們說的夜市,白天的夜市、市集了。」

時代輪轉 盛況將不復現?

儘管牛墟每到開市日便人潮洶湧,但其也有相對的問題,由於開市日期與時間特殊,前來消費的客群多為中老年民眾,與排休的移工,近年來許多網紅造訪,雖使牛墟再度躍入年輕族群視野,不過同樣的因為開市時間的因素,造訪的年輕族群仍偏少數,,其(牛墟)將在民國一百一十六年遷移的消息對牛墟的未來更多了一些不確定性。
 
善化牛墟地方攤販 眼鏡商家:「現在其實(生意)差很多了,相對跟爸爸那時候,真的差很多。因為經過三年的疫情,大家其實都不太敢出來市集,因為這個人潮比較多。漸漸開放了之後,它現在外面那邊很多都是臨時攤販,人潮變成分散,只會在前面,沒有逛到裡面來的話,就會變成裡面這邊比較沒有人。」

善化牛墟地方攤販 蔬果攤販:「之前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會比較好做,然後最近是因為很多YouTuber會來這邊逛,然後還有部落客會寫文章介紹牛墟,所以外來客比較多。可是買氣來說以前會比現在還好做。」

善化牛墟地方攤販 蔬果攤販:「其實對做生意的人來說,當然(地點)是不要變動,會比變動還要來的好。可是地主說(租約)已經簽很多次了,沒辦法必須遷。要不然其實做生意的,都覺得在這邊久了,還是會覺得說在現址會比較好一點,不會有想要變動的那種想法。」

滄海桑田 牛墟仍在
 
橫跨兩個世紀,善化牛墟雖然看似衰微,我們仍能期待它與台臺灣其他數個傳統市集一般,繼續蛻變與成長,再續百年風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