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驊 拍出八歲「那件事」
【記者陳薇安/北縣報導】「做創作的人,尤其是拍紀錄片的人,如果你連自己都不能誠實面對,那你就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在你的鏡頭前面打開自己。」因為指導老師的這句話,說服了導演李家驊拿起攝影機拍攝深藏在他八歲那年的「那件事」。
《25歲,國小二年級》是李家驊在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二年級時拍攝,二00三年完成的作品。原本的主題並非國小二年級的「那件事」,而是所上同學身分認同的故事,但拍攝到一半卻因為「那件事」的影響,進度遲遲無法推進。因此李家驊跑去找指導老師溝通,哭著談起了「那件事」。最後幾乎在指導老師逼著的情況下,李家驊被迫重回八歲的記憶。他開玩笑地說:「拍這樣的片子可能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一條鞭子在後面抽。」
關鍵的「那件事」是李家驊在國小二年級時,因同班同學周育德弄壞自己的玩具而開始勒索他長達半年之久。片中對於「那件事」並未多加描述,李家驊表示他想強調的是因為「那件事」的影響他有多痛苦的心情,而不是「那件事」的詳細經過。
「那件事」對李家驊造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大到往後的十七年他都在努力地扮演「好學生」的角色,賣力地討好別人,希望掩飾八歲的那段過錯,使他變得越來越討厭這樣虛偽的自己。於是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他開始找尋周育德的連絡方式,踏入畢業後從未進入過的大龍國小尋找當年的導師孫燕卿,以及訪問奶奶、叔叔與爸爸這麼多年後對「那件事」的看法。
李家驊認為拍片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找周育德與孫燕卿,「找不找得到不是重點,怎麼跨出第一步是最困難的。」首先,透過了周育德親戚的幫助,李家驊得到了周育德的e-mail信箱以及他在德州攻讀醫學博士的消息,沒想到不久後收到了周育德的回信。信中全已英文回覆,大意是他很早就原諒了李家驊,並且引用聖經的內容鼓勵李家驊,讓李家驊感謝地說:「也許是宗教的力量給他一些幫助讓他願意回頭過來支持我。」
接著,李家驊也找到了孫燕卿的聯絡方式,兩人見面談起「那件事」讓李家驊數度哽咽。李家驊對於當時在輔導室許多人圍著他的場景記憶猶新。孫燕卿認為當時大人處理事情的方式也許不對,反而向李家驊道歉。真情流露的一幕讓在場觀影的淡江大學學生張小倩說:「他痛哭那一段吧!真的很深刻。」
拍攝家人是李家驊認為的另一大問題。拍攝順序依照困難的程度,從奶奶、叔叔到爸爸。奶奶說她已忘了當時的反應,但仍覺得「那件事」不可能發生在李家驊身上。國中時,得到模範生與英語演講獎狀趕緊回家「獻寶」的李家驊,因為叔叔的一句玩笑話,「你已經有做錯事的汙點了,拿這種獎狀有什麼用。」而躲在棉被裡哭的事,也是第一次讓叔叔知道。訪問爸爸是李家驊最害怕的事,「腳都在發抖,攝影機又不穩。很多狀況是雙方都不講話,但帶子一直在拍,拍到後面就聊開了。」父子之間的誤會也終於解釋清楚。
李家驊覺得「拍這部片子沒有什麼勇氣,是很多人支持的結果。」拍完這部影片讓他學到很多。他說:「唯一能對自己生命負責的還是我自己,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會當好學生,可是這次我可能會知道是我自己要這樣做沒有任何人逼我。我會試著用另一種方法接受自己。」
照片由導演李家驊提供。
照片為李家驊與雙胞胎弟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