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美麗島起訴書不敢寫「台獨」?姚嘉文:警總怕人知道「台獨沒什麼不對」

2023/12/12 20:21
4,65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

12月10日是 1979 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 44 週年,當年被判刑 12 年的總統資政姚嘉文回顧,在當時,「主張臺獨是要判死刑的,警總特務一直問我們要不要承認是臺獨,但包括黃信介(後任民進黨主席、立委)、張俊宏(後任民進黨秘書長、立委)等人都直接說『是』、都主張臺獨」,結果起訴書還是不敢寫出「臺獨」,「上面」也規定以後不要寫「臺獨」兩個字,要寫「叛亂」。姚嘉文分析,當時黨國高層考慮到,臺灣社會可能沒辦法接受「主張臺獨是叛亂」,所以都不叫他們「臺獨份子」,而叫「叛亂份子」,畢竟社會上可能會認為,「主張臺灣獨立、主張臺澎金馬選一個新的國會(當時國會是中國選出、隨著國民黨流亡來台已超過 30 年沒改選的「萬年國會」),『這樣有什麼不對』?」

1979 年 12 月 10 日的「美麗島事件」是 1947 年「228 事件」後台灣規模最大的反抗運動,當時網羅了各派黨外人士的《美麗島》雜誌社以紀念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的世界人權日為由,於高雄發動遊行與演講,許多民眾聲援參加,要求廢除戒嚴令與釋放政治犯,但國民黨派流氓與憲兵混入人群製造衝突,以此進行暴力鎮壓,最後演變為流血事件。國民黨政權事後也以此為由,大規模鎮壓民主運動,一共逮捕超過 150 人,遍及全台灣,整個社會陷入恐怖氛圍,其中有有 8 人被交付軍事審判,也是成為後來的「美麗島 8 君子」。

國民黨當年在今天的白色恐怖景美園區開設「第一法庭」進行審理,所幸當年因為許多國內外民主前輩與支持台灣民主的外國友人奔走,沒有像一般白色恐怖案件一樣被秘密審判,進行了首次海內外矚目的公開軍事審判,因此讓當事人的理念被看見,成為許多臺灣民眾的一場民主啟蒙。

姚嘉文上周四(12 月 7 日)發表新書《第一法庭——蔣政權的最後掙扎》,當年也是軍事法庭被告的監察院院長陳菊也出席,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臺灣國家聯盟總召集人,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鐘等人也出席致詞。

姚嘉文表示,本書副標題為「蔣政權的最後掙扎」,當時「大家都很怕警總,其實警總也很怕我們」,因為警總判斷,臺灣的民主運動、海內外的臺獨運動正在興起,本地人士的「臺獨運動」與各界要求改革的「民主運動」聲音必然會全面出現,特別是在 1975 年時蔣介石去世,中國國民黨為了在臺灣維持「大中國體制」的政府形象,於是在 1979 年在景美設立「第一法庭」來加以阻擋民主運動。

【未完;本文全文刊登於沃草網站,點此繼續閱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