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於12月2日在成大台文系館辦理明鄉人研究之國際會議。來自越南、韓國、加拿大及台灣的學者發表十篇相關論文,共吸引百餘民眾出席旁聽。
十七世紀大明帝國滅亡後,殘餘的宗室與遺將各自四散,形成與大清對抗的「南明」與「明鄭」時期數十年。這些四散的皇族宗室、官員、遺將與難民等分別遷徙到台灣、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各地。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蔣為文教授表示,2024年為熱蘭遮城建城400年紀念,這次明鄉人國際工作坊也配合台南的重大歷史事件而辦理。此次研討會從東亞及東南亞宏觀的視野下探討明鄭的遺臣及軍民遷移到越南、泰國及韓國(朝鮮)之後在地化發展之異同。
這次研討會的論文發表人包含: 蔣為文(成大台文系教授)、康培德(台灣師範大學台史所所長)、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段黎江(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越南學系前系主任)、阮玉詩(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文化學系前系主任)、阮文懷(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文學系講師)、范玉翠薇(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類學系副主任)、禹景燮(韓國仁荷大學史學系教授)、孫惠莉(韓國學研究院人文學部助理教授)、徐源翊(成大台文系韓國籍博士候選人)、Adam Bohnet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歷史系教授)等。
蔣為文表示,鄭成功的舊屬高雷廉總兵「陳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及龍門總兵「楊彥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等人於1679年率兵三千餘人投靠當時越南的阮氏政權。阮主授予陳上川等人官職並令其負責往南方開墾,包含現今越南南部的「嘉定」、「定祥」、「邊和」等地。由於陳上川協助阮主從柬埔寨手中搶得土地以拓展南邊疆域,故深受後來的阮朝皇帝明命、紹治、嗣德等肯定而受封為「上等神」 (Thượng đẳng thần)。這些不願被滿清統治的明朝遺民最後落腳越南,大多數均與當地越南女子通婚而逐漸在地化(本土化),形成目前通稱的「明鄉人」(người Minh Hương)。越南明鄉人就如同明鄭時期流亡到台灣的唐人一樣,經由通婚及各式本土化過程,已建立起強烈的越南在地認同。
繼明鄉人之後,較近且顯著的遷徙時間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段,這段期間陸續有華裔族群移入越南。在日本侵略中國及國共內戰期間,大批華裔族群移居到越南避難。這些從中國移居到越南的華裔族群在越南的民族認定上被分類為「華族」(dân tộc Hoa)、「華人」(người Hoa)。依據越南於2009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共計有823,071位華人。華族其實是複數族群的綜合體,主要包含來自中國講廣東話、福建話(以漳州、泉州及廈門為主)、潮州話、客家話、海南島等不同語言的族群。越南當地華人社群通常以「幫」(或帮)區分這五類族群。這些族群在不同時期陸續移居到越南,其越南化的程度及保留族群母語及文化的程度也不同。其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亦隨不同情境而有所變動。總體而言,相較於明鄉人的越南化,這些較晚才遷徙到越南的華裔族群在某些程度上還保有祖國中國的原鄉認同。也因強烈的原鄉認同而與當地社會產生衝突,造成越南於1950至1970年代採取明顯的排華政策。當代越南年輕一代的華人則逐漸有 “明鄉化” 的現象。
蔣為文表示,明鄉人和華人雖然都源自中國,但後來經過在地化之後已形成不同的文化認同的族群。影響明鄉人與華人有不同族群文化意識的主因大致以幾點:
第一,通婚的比例。早期的明人移民因極大多數為男性且人口有限,故大多數外婚、娶當地越南女性為妻。相較之下,當代華人的人口有八十餘萬且半數集中在胡志明市。由於外婚的急迫性不如明鄉人,故其華越通婚比例較明鄉人低。
第二,移民時間的長短。明鄉人移居到越南至少都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其本土化程度較深,對土地認同度也比較高。相形之下,華人大約都是十九世紀末以後才移民到越南,對中國的歷史記憶猶存,甚至與其祖籍地的親戚仍有聯繫。這也可以說明為何1945年以後才移居台灣的中國人多數仍認同中國為祖國。
第三,移民人數占當地人口比例多寡。越南明鄉人僅占越南總人口的極少數(約不到0.01%),故其本土化路線往越南主體民族--京族靠攏、逐漸越化成越南人。台灣唐山人因占台灣總人口的大多數,雖然唐山人也有融合台灣平埔族文化成分,但終究發展出主體文化並形成「台灣人」的主體意識,並得以保留原有的母語。相較之下,「明鄉人」在越南屬非主流的族群意識,故逐漸同化在越南京族文化之下。至於越南華人,雖然只占全越南人口的1%左右,但因其總數達82萬人且半數集中在胡志明市,故仍有其群聚效應。
第四,是否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及教育。明鄉人在語言、文化及教育方面可說是完全越南化。目前,明鄉人的意識傳承基本上主要透過家庭教育。若家中無長輩堅持傳承,相當容易產生斷層。對照之下,華人保有自己的華文學校、報紙及傳統文化節慶。其文化認同傳承較具多元性,而非單靠家庭教育。
蔣為文表示,越南明鄉的正向案例值得作為當前台灣新移民政策之參考。早期民間與政府常以「外籍新娘」稱呼嫁來台灣的新移民。之後,為了性別平等,政府又改用「外籍配偶」的中性稱呼。後來又有人認為既然她們/他們已在台灣定居,就不應該被視為「外籍」,因此又用「新移民」或「新住民」的新稱謂。我們或許可以參考「明鄉人」的歷史背景,將來自越南的新移民稱為「越鄉人」,來自印尼的稱為「印鄉人」,來自泰國則稱為「泰鄉人」等。如此,同時可兼顧原鄉地及新故鄉,才是兩全其美的新族群專有名詞。越南學者阮玉詩也相當贊成「越鄉人」概念,他並進一步建議未來應有國際的「明鄉學」研究。
詳細研討會議程資訊可於成大越南研究中心網頁查詢。主辦單位將於會後出版明鄉研究專書,有興趣者可稍後查閱中心網站公布之資訊。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