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萬善廟
撰文/施建宇
台灣,大多數的寺廟都在拜神拜佛,只有「地基主」的信仰是在拜人-不論是什麼族,是哪一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美的醜的,只要是為這塊生長的土地而留下生命的人,一律都拜。
除了地基主信仰之外,最接近此一信仰性質的就是「萬善祠」。萬善祠的中心信念在「萬善同歸」,是信徒對信仰對象的全面放下,不計較信仰對象生前的功過,人死為大,是生人對死者的絕對包容,祭拜萬善諸君的信徒,不是把祭拜對象當作孤魂野鬼在看待,而是當作家裡的人,這是一種很特別的信仰。萬善祠的信仰「萬善同歸」,乃是生命過程中必經之事,透過此信仰讓世人對名利淡然處之,也就是說自己本身無所求就無所應。
該廟的前身即今日花蓮溪口的東昌萬善廟,最早為花蓮港昭忠祠。根據花蓮縣誌資料為光緒七年所建,係清軍陣亡將士的收骨之所。日劇時期日軍因軍事需要,下令將此處墓地遷葬到佐倉公墓。民國四十一年以吉安鄉東昌村人徐慶昌為首,在羅慶松、廖木桂、羅文鑾等人的協助下,將骨骸託運至仁里村,同年於墓前興建萬善廟供奉陳聖公為主神。該廟之廟前榕樹下常有老人群聚下棋,此地亦為吉安鄉仁里村老人會所在。廟後方有「萬姓烈士」之墓碑,右側又建有靈骨塔(地藏殿),供民眾使用。
萬善祠主神陳聖公於清同治年間從軍報效國家,對東台灣之開發功不可沒。死後原葬於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靠海處,在日據時期因軍事需要遷葬於佐昌公墓,到了民國四十一年地方善心人士發起興建烈士墳墓並由羅文鑾先生慷慨捐獻土地,建廟宇奉祀,香火鼎盛,形成今日的萬善祠。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是陳聖公誕辰紀念,舉行祭典普渡孤魂野鬼。
萬善祠的旁邊建有一處老人休憩所,為吉安鄉仁里村老人會,提供當地老人平日消磨時間,可在那裡與街坊鄰居下棋、聊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