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的代價!三面光水圳太平整 成動物死亡陷阱
NS:萬長春圳水流近景
標一:利農民的水圳設計 反成生態殺手
os:
位於宜蘭縣的萬長春圳是蘭陽平原規模比較大的水利設施,水源取自於安農溪,是當地農民重要的灌溉建設。但是,像萬長春圳這種U字型設計的水圳,可能已經造成當地生態的危害。
標二:三面光工法 動物生態被破壞
os:
早期的水圳多是以泥土為主的土溝,而且水圳兩邊都設有緩坡,方便人們與動物能夠親近於水,但是現今的水圳大部分採用水泥為建材,設計為U字型且表面光滑平整的三面光水圳。
台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鄒明軒BITE:
真正對於生態的影響,會是包括說,一部分是動物跑不出去,但另外一部分是他其實沒有太多的水生植物的生長空間,然後他也讓水域動物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棲息或是躲藏利用的空間。
os:
三面光水圳的設計不僅會破壞當地生物的棲地,而且垂直光滑的表面也會導致動物落水後沒辦法爬上岸,形成當地生態系的危機。
台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鄒明軒BITE:
我看到比較多像是青蛙,對就是,蠻多的青蛙牠就會靠在那個三面光的水溝裡面,那一直沒有辦法往上爬,那所以牠就會一直順著這個溪溝,然後就會讓水往下沖。
標三:便利環保難平衡 水圳如何改良
os:
縱然三面光對生態產生衝擊,卻仍然是目前農田水圳工程的首選。因爲三面光使用水泥為建材不但方便維護,光滑的表面還有利流速,也能夠乘載車子的重量,相對土溝來說更加的堅固。
水利工程設計顧問沈子霖BITE:
混凝土(水泥)的這種材質的水溝來講,它本身它的比較光滑嘛,所以水要流過來很容易,所以我要灌溉的時候很好用,然後溝岸那個也是很硬,所以我走在上面還是很就比較安全。
os:
因為這樣的設計具有便利性,而且方便整頓,因此目前的水圳建設仍然還是以三面光水圳居多,在水圳的設計方面,沈子霖認為可以將水圳的表面粗糙化,或者將水圳的坡度降低,讓小動物能透過鵝卵石爬上岸,都是友善生態的設計。
臺灣大學水利工程所主任游景雲BITE:
我可以增加,底部的一些阻水的一些設施或者是一些結構物,讓它可以有一些底泥沈積,就可以有一些微生物或者是植物的生長漸漸的就會有生態的營造嘛。
標四:兼顧經濟 落實環境友善政策
os:
面對三面光的設計,游景雲認為應該將底層透水化,並且將三面光改為兩面光,讓生物得以生存,才能夠重建當地的生態系。
農田水利署農田水利建設組科長劉邦崇BITE:
我們大概一些水圳大概有分兩種,一個是灌溉溝一個是排水溝,那灌溉溝因為考慮到就是我們的水資源有限,所以不得不要減少它的滲入,所以就是會做封底的動作。
os:
劉邦崇表示,政府需要確保水資源的豐沛,農民有水灌溉農田,有好的收成,經濟才能提升,因此灌溉用三面光必須由不透水材質建造,但是針對水圳的建造工程也會評估其對生態的影響。
農田水利署農田水利建設組科長劉邦崇BITE:
現在就是工程會他有制定那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他有要求各公務機關在做些工程之前呢,其實要做生態的一些調查,但是他有幾個但書,可能就是說,如果你是原有的一些構造物改善的話,而且不在位在敏感區的話,就不用做到這種生態調查。
os:
針對目前各界對於三面光的討論,農田水利署表示會考量灌溉需求及環境保護的利益關係,並且能夠落實友善環境的建設,讓三面光水圳的建設能夠逐漸環保化。然而目前台灣逐漸有許多改善過後的水圳,不僅綠化當地風景,也友善生態環境。
stand:
記者現在位於台北市的新生水圳,我們可以看到,改善後的水圳,不僅更適合動植物的生長之外,還能讓民眾更加親近大自然。
os:
台北市政府從2017年啟動新生水圳意象重現計畫,並且於2021年完工,工程將水圳兩側用砌石堆疊、採用不封底層的方式,讓水中植物得以生長,動物也有能夠躲藏的空間。新生水圳揮別以往使用水泥打造的三面光水圳,營造出生態的多樣性,讓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能與生態環境取得平衡。
採訪撰稿:錢照融 黃心柔
攝影剪輯:錢照融 黃心柔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