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如何落實雙軌制國防

2023/01/07 22:59
4,64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小英總統最近宣佈,未來將建立「徵募雙軌制」的國防體系,「主戰部隊」以志願役為主;「守備部隊」則以義務役為主。同時要建構「民防系統」和「後備系統」。以上這些,其實都不是新的觀念,重點是要如何有效地落實執行。

在兩蔣時代,臺灣的陸軍本來就有野戰師與預備師之分。野戰師是攻擊部隊,每年的重點節目是「師對抗」,南部軍團和北部軍團各派出1個師,進行1個月的模擬作戰演習。接著以師為單位,進行各野戰師間的輪調,更換駐地。聽說「師對抗」戰敗的部隊會被派去外島。預備師則是「守備部隊」,不必定期更換防地。有軍官和士官的編制,但原則上沒有兵員;負責新兵訓練和教育召集。全臺灣分為10個區,每個區各有1個預備師。戰時動員,後備軍人就要去預備師報到,補足兵員,負責防守海岸防線。當兵時,教官說,如果把全臺的防禦系統看成是一個蛋,預備師就是蛋殼,野戰師則是蛋黃。

記得我在當兵的時候,有聽同僚提到教召兵被帶去大肚山上,晚上碰到下雨,就用槍頂著雨衣,充當「帳篷」,非常辛苦。感覺好像福島戰役時,被派去福克蘭群島當砲灰的阿根廷士兵。

後備系統和民防系統也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的社會。只是現在已經流於形式,大多數人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

想一想八二三砲戰,金馬前線是如何撐下來的。中國共產黨軍隊萬砲齊發時,金馬前線的軍隊都躲在坑道和碉堡內。只有當電話線被砲火轟斷時,通信兵才會奉命走出掩體修復,而曝露於敵軍砲火中。未來,兩岸若發生激烈軍事衝突,情況很可能就是八二三砲戰的升級版。所以,必須要問:我們「守備部隊」的地下碉堡在那裏?民眾可以躲在哪些避難設施?民生物資如何配送?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準備好了嗎?

目前,以志願役為主的「主戰部隊」,在國防部主導下,相信都有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有強大的戰力。未來需要加強的,則是「守備部隊」與「後備系統」和「民防系統」的整合和落實執行。最有效的方法,應該就是成立一個有獨立預算的專責單位,專責處理這項重要工作。希望借助機構效應,逐步落實執行。

全民皆兵是「寓兵於民」。平時各自工作,從事生產,閒暇空檔時,才去部隊報到接受軍事訓練。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軍事訓練也是要「終身學習」才跟得上科技進步的腳步。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臺灣或許可以沿用過去預備師的觀念,在各地設置以志願役軍、士官為骨幹的「守備部隊」組織,轄區內後備軍人可以選擇在自己時間方便的時候,安排去「守備部隊」基地學習軍事新知,熟習各類武器。每一個人全年必須累積達到一定的軍事訓練時數。此外,「守備部隊」組織也要負責建造各地方的防禦堡壘和避難設施。

過去金門戰地就有「自衛隊」的組織,青年男女都被編入,進行集訓。上網就可以查到,由金門縣文化局出版,溫仕忠所著「胡璉將軍與金門」,其中記載,首任金防部司令胡璉於1949年11月上任後,即開始以「人人納入組織,個個都能戰鬥」為口號,把金門的成年男女都編入「金門民眾任務隊」,是為乙種國民兵。這些民兵除了沒有正式的軍人身份,不能領取津貼外,其他方面都與軍人無甚區別;不但要參加定期的操練,還時常要接受修工事、搬運物資、運送傷員等種種軍事任務。1951年「金門民眾任務隊」易名為「金門民眾反共自衛總隊」。1957年又易名為「金門縣民防總隊」。1973年再改名為「金門縣自衛總隊」。雖然名字經過多次更換,但是「金門民防隊」一直都是金門民眾習慣的稱呼。凡年滿16歲(男至55歲,女至35歲)的金門人,都要加入金門民防隊,只有「殘障痼疾者」,方可免除參加任務隊及義務勞役的派遣。

又根據立法院官網,1949年國軍進駐金門、馬祖,即實施軍管制度。1956年行政院發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直至 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自衛總隊才正式走進歷史。位於戰鬥第一線的軍民,成年男女皆編入自衛隊。但不具軍人身分也不能領取津貼,其他方面則都與軍人沒有什麼區別。例如,要參加定期操練,還要接受修工事、搬運物資等種種的軍事任務。政府為感念其保家衛國的精神,2001年時將參加八二三戰役的金馬自衛隊員視同退除役官兵。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