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道大學校長、農業博士陳世雄推廣「土坵栽培」
照片
2022.12.21
先挖約130公分深的掩埋坑,再投廢棄枝幹、枝條,越新鮮、越粗的放越底下,土坑上半部則放已腐化的枝幹(含有腐化菌),在枝幹、枝條間隙放入樹葉或稻梗,也可放入廚餘堆肥,最後用起初挖出的土壤覆蓋成土坵。
陳世雄說,約7、8年後這土坵下就是肥沃的土壤,裡面飽含益菌、微生物,這就是改良土壤最好的配方,不需要碎木機、不燃燒木材,不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PM2.5,陳世雄表示,土坵下面因為有分解菌無時無刻在分解廢資材,因此土表溫度較高,在台灣可以防止寒害。陳世雄老師強調,自己一年挖一坑、埋一坑,當底下的資材腐化掉,這裡就是最好的有機土壤,用這種方式,不僅不會造成燃燒公害,還會讓土壤越來越肥沃。
圖片來源補充資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