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歷史容顏‧走讀剝皮寮文化街區
照片
穿梭在臺北市萬華區的老舊巷弄中,有一處名為「剝皮寮」的老街區,這裡依然延續著百餘年前清代街道的風貌,紅色的磚牆、拱型的騎樓、雕花的窗櫺,呈現典雅樸實之美。
照片
照片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
照片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使其作為推展鄉土教育之園地,將學校教育和社區文化相結合,規劃不同主題展覽,及剝皮寮相關歷史特展,並辦理各項教育活動,以達寓教於樂的功能。
照片
(剝皮寮)此街區是一條在清朝即形成的街衢,自2009年對外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傳統與創新、歷史與創意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腳下鋪地的紅磚,埋藏著許多的彩蛋,仔細一看會發現不少刻有「TR」和「S」的英文字紅磚,同時搭配菱形的格紋,原來TR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簡稱,S則是英商「撒木耳煉瓦會社」的簡稱,它們都是日治時期台灣紅磚的代表作,有著紅磚界LV的暱稱,用這些紅磚來蓋房子就代表著主人家非富即貴,人字形的舖設方式,更蘊藏著人丁興旺的美好寓意。(Photo By Lotus註解Down Load自網路)
公民記者大姐Lotus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報導
P.S「剝皮」的名稱由來有許多說法,有的認為「剝皮」之名來自於剝樹皮或是剝獸皮,也有的認為「剝皮」是「北皮」閩南語的諧音,因為據說清代的地契上曾以「福皮寮」、「福地寮」為這裡的地名,到了日治時期則被改為「北皮寮街」,不論何種說法正確,它曾經展現的光輝歲月和歷史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