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幫助世界解決饑荒和貧困
我很崇敬的湖南科學家—雜交稻之父袁隆平老師
撰寫水稻強化栽培體系報告的「大陸雜交稻之父」袁隆平,他在一九六O年前後曾歷經三年大饑荒,親眼見到有人倒在路旁,淒慘的場景是很大刺激,他認為知識份子受國家培養,應該貢獻國家、社會。看到人民受飢荒之苦,他下定決心要增產糧食。
袁隆平先生原本是安江農校的教師,開始做雜種優勢研究時,遇到很多人反對,或持保留態度,讓他覺得壓力非常大。他仔細觀察實際情形,發現水稻有雜種優勢,雜交種繼承父母的不同優勢,可以獲得更好的特性,雖然教科書裡說水稻是自花授粉,沒有雜種優勢,但他堅信若有雜種優勢,肯定能大幅提高產量,這個信念一直支持著他。
經過很多年的努力,一九七O年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島找尋到特殊又稀少的野生稻,雌蕊完好,而雄蕊不具生育功能,稱為「雄不稔ㄖㄣˇ」或「野敗」。他利用這批野生稻雜交出新的品種,繼承野生稻的高產量特性,創世界紀錄,二○一四年,獲獎無數的他被中國「以消除貧窮與飢餓是最好的和平」推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袁隆平先生鼓勵從事科技工作的人,不要受自我專業的侷限,要突破視野。他體會自己成功的秘訣,歸納為「知識、汗水、靈感、機運」。知識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力量。汗水則是培養學生第一要求,就是要親自下實驗田去流汗,因為光靠書本、電腦是種不出水稻的,他常召集學生們一起討論。靈感則是知識、經驗、思索和孜孜追求綜合的產物,往往在外在刺激下突然擦出火花。而看似幸運,尋找到野生稻雄蕊不具生育功能性,機運是整個研究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2021.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幫助世界解決饑荒和貧困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imes.com)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