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翅長、環境耐受度 影響斑蝶遷移趨勢

2010/09/15 21:05
1,64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廖靜蕙2010年9月15日台北報導】斑蝶遷移之謎,一向為蝴蝶研究專家欲解開的謎題。每年春季,大批來自台灣南部越冬棲息林內的斑蝶,集體遷移至台灣各地繁殖,成為台灣春季特殊的蝴蝶生態景觀。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趙仁方透過計算斑蝶前翅長度的「翅長」,來分析斑蝶體型大小與長途遷移之間的關係。 

紫斑蝶屬與青斑蝶屬是一群特別的蝶類,每年冬天牠們選擇以成蟲的型態,透過長距離移動與越冬的策略渡過環境的逆境。台灣包含4種紫斑蝶,斯式紫斑蝶和圓翅紫斑蝶是傾向長途遷移的蝶種,飛比較久也和翅長有關。而端紫斑蝶和小紫斑蝶則是傾向短距離移動的蝶種,屬於地區性的斑蝶。
長途遷移的種類顯示,翅長比較大、強壯的,會先到達蝴蝶谷,因為牠們飛得比較快;同時也會先離開蝴蝶谷去佔地盤;在地的小紫斑蝶、端紫斑蝶就不一定。小紫斑蝶個體小,脂肪少,不耐冷,因此個體越小越先進蝴蝶谷避冬。趙仁方說,「這部份原因可能與其個體大小,尤其影響飛行能力的前翅長度,以及環境的耐受程度有關。」
小紫斑蝶原則上分布在南部,每年到了4月份蝴蝶往北飛,小紫斑蝶也會隨著食草及視覺往北飛,但到了林內之後就逐漸減少,只有少數到達台北。端紫斑蝶環境耐受度廣,台灣原是紫斑蝶的北界,但隨著偶爾飛到琉球的迷蝶,逐漸在琉球定居。
而大武地區經歷八八水災之後受到很嚴重的損害,退化為越冬初、中期所使用的棲地,剛好可以用來回答蝴蝶剛進來的時候翅長變化的關係。
即便是目前在台灣投入的斑蝶研究能量與日俱增,然而,卻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被譽為「高海拔班蝶之父」台北市立大學教授陳建志以Lincoln Brower博士「用終生來解決大樺斑蝶的謎團」的事蹟,說明蝴蝶研究迷人之處與不易,他說從事蝴蝶研究,要知道有些問題不是1、2年的時間可解決的;而台灣的蝴蝶研究需要基礎研究、整合性團隊以及長期的監測。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