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媒體關注】任性暢快 活成自己的樣子

2022/08/26 11:32
1,46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資料來源:萬海慈善《停泊棧》125期

照片

李建隆的瑜珈不僅伸展身體,也時常結合靈氣療癒,帶來身心靈的照護。

 

文 / 黃瑞珍  圖 / 李建隆

有人終其一生追求安穩感,專注在單一領域甚至一份職志之上;而有人則是不斷穿梭在大千世界上,尋尋覓覓那份自我歸屬、自我認同,走盡千山萬水都不一定能夠安定下來。這兩者之間無關對錯,所有個人選擇最終都將成就每一個獨立且獨特的個體。

很顯然地,李建隆屬於百分之百的後者。在日本攻讀舞台設計碩士、前往上海取得戲劇博士學位、20多年的劇場演員經驗,爾後更拓展了瑜珈、靈氣、心靈導師等斜槓角色。

近來,他又多了一個新身分:新手農夫,在位於三芝的「靈氣農場」中展開完全跨界的新生活。

才剛過完50歲生日,又經歷了這個職業生涯,甚至足以說是人生的重大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帶給李建隆更多與過去經驗的不同體悟,過去總是汲汲營營過日子,總想著討好身邊的人,急著向旁人伸出援手的他,決定今後要為自己而活,任性又自由的過好人生下半場。

 

自我對話尋找自信

從充滿鎂光燈與新奇事物的演員、老師,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做了這樣的決定?對於這場訪談的第一個提問,李建隆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娓娓道來他為何成為今日的自己。

「其實我這輩子花了很多時間、很多錢,一直在尋找自信。」他曾遠赴美國學習脊椎矯正,光是瑜珈師資認證就有九種,還有九張靈氣療癒的證照;其他像是人類圖、情緒密碼等都是他學習履歷上的一員,「我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更多自信,然後站在舞台上接受人們的掌聲、享受那份光芒。」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他累積下各方面的能力,但他始終看不清也摸不著終極目標。

直到這一、兩年,他的思緒回到原點,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浮現:找自信要幹嘛?找不到理由且厭倦不斷找自信的他,決定放棄這條無止盡的漫長之旅,「那天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大概知道自信是什麼了──我並不是沒有自信,而是內心不相信自己可能會有自信。」他解釋,所有勵志書籍、系統教學,都在幫助人們找到自己、自信,卻鮮少有人思考,究竟為什麼要找自信?再者,每個人生命歷程都不一樣,怎麼可能用同一種方法去找到自己的?

隨時上緊發條的他,就這樣放慢了腳步,不需要時時刻刻去證明自己,並自許不要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他會將收成的筍子就地清洗後,帶回家煮粥。

 

人生的中繼站:靈氣農場

如今成為農夫的他,或許就是這番「任性宣言」的最佳體現。事實上,農夫並非是李建隆計畫中的選擇。起初,他想的是擁有一間在日式建築中的瑜珈教室,在各種機緣與因素之下,他最後買下一塊近800坪的農地,就這樣蓋起農舍,成立這座「靈氣農場」,從一竅不通到慢慢有了心得,至今也將滿一年了。

過去的他,是位只需要出一張嘴、動腦的瑜珈、靈氣老師;而今,變成了必須身體力行的農夫。其中包括體力的透支,還有農作物耕種的眉眉角角,看著難以捉摸的生長情形,以及差強人意的成果,讓他忍不住直呼:「這真的讓我吃盡苦頭!」甚至不諱言表示,自己很難真正愛上務農,這應該也不會是自己職涯的最後一站,畢竟,相較那些自小務農、從事十多年的農夫,自己能力實在無法相比擬。

不過,他也從中獲得不少體悟。例如:在農場中有許多雜草,不需要人為照顧、澆水,就能好好長大,反倒是一些瓜類,再怎麼精心照顧,依然難以存活,「如果一個生命他願意在這片土地上待著,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那麼你就不需要替他煩惱。相對來說,人跟人之間,如果太為對方著想,或是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對待對方,那並不是好的。」

此外,即便與過去身分八竿子打不著,農務生活也讓李建隆對過去的自己有所反思。他提到,自從開始了靈氣農場後,他不斷地收到很多朋友給予意見,「但他們講完就離開了,最後留下來努力地依然只有我一個人。」他想起過去的自己,並對那份靈性傲慢感到懺悔,「我以前習慣給予別人很多建議,講完後就離開對方生命,因為他的人生還是要由自己來過,現在想想才驚覺:『你憑什麼給別人建議後,就一走了之?』」

 

運用瑜珈回饋社會

問起在這麼多人生經歷中,最享受哪一個角色?李建隆毫無遲疑地說道:「教授瑜珈的過程。」尤其,在面對特定族群時,更是為他帶來更深刻的體驗。

像是至今接觸近十年、關懷愛滋及藥癮的露德協會,面對那些背負著世間各種人有色眼光,也彷彿被判了死刑般的個案們,他希望透過自己加諸搞笑、娛樂的教課過程,帶給他們多一點快樂。另外,他也曾到監獄為受刑人們上課,並結合自己的身心靈專業,帶給許多受刑人們過去從未受到的心靈撫慰,甚至在課堂上流下淚水。

他不僅利用專業對社會付出,也從中獲得難能可貴的經驗。有一次,他為一群身心障礙者授課,課後有一位學生在臉書上傳陌生訊息給他,內容卻是不斷重複負面的話語,「透過他的社工師了解後才知道,那是一位自閉症的學生,有一個習慣是每天12點一定要準時吃飯,但我的那堂課被安排在12點半,等於打擾到他的吃飯時間,最後他只能用傳訊息表達他的憤怒。」他才領悟:「並不是你做的每件事情,都要得到掌聲、讚美或是肯定,才叫做對的事情,有時候你以為對的事情,事實上並不是別人所需要的。」當然,他也曾遇過心靈受挫想要輕生的學生,對方因為自己的一句建議,進而改變念頭開心起來。只是現在的他,會更為謹慎,在思量自己的能力與狀態後,再決定是否伸出援手。

 

李建隆的農場近期也收成豐碩的香蕉。

 

極致任性的人生後半場

談起未來是否繼續完成日式瑜珈教室的計畫?他輕鬆以對,「曾有位大哥告訴我,我們的眼睛看不到未來,抬頭看到的所有星星都是過去。但我們卻一直想要用眼睛確定未來,讓自己安心,那不是很奇怪嗎?」所以即便他對未來有期望,也不會有所堅持,而是選擇順其自然。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累了,就把農場賣掉,去環遊世界,又有什麼不好?總之我的人生會去到他應該去到的地方。」曾經,李建隆是個追尋自信、自我實現的狂熱分子,如今,人生走過半百,獲得許多經驗後,他體悟到自己想要的不是那些外在表現,而是更內在的,做自己、找到自己,並且好好地討好自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