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不缺教育,缺教養、不缺學歷,缺能力

2010/08/28 17:02
4,443次瀏覽 ・ 9次分享 ・ 3則留言
PeoPo推 9
檢舉
今明兩天(8/28-29)睽違16年的全國教育會議在國圖管開鑼,以「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為願景,討論十大中心議題,會場外民間全國教育會議同步舉行,有抗議,也有期許。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議現場報導) 今明兩天(8/28-29)睽違16年的全國教育會議在國圖管開鑼,以「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為願景,討論十大中心議題。開幕現場來了馬總統、吳院長與王院長,會場外民間全國教育會議同步舉行,有抗議,也有期許。吳院長提及1994年第七屆的結論:廣設大學院校,顯然現在無法收拾。他又提到近兩年經濟成長率又起來了,又把教育作為國家發展(培養早期反攻抗俄、後來經濟發展的國民)的工具。台灣不缺國民,但缺公民。馬總統提到廖國豪的「教育害我論」,台灣有不良少年,但不良父母更多。另外,教育沒有提供生命出口,將廖國豪推向無間道。看來教育的結構性改變並未在本次會議中,例如解構教育文化行李。中正紀念堂前的民間全國教育會議,正在努力如此的解構,包括全教盟、社區大學協會、兒盟等民間團體,主張童權與新住民的教育問題。號稱各級學習型組織作得最好的社區大學,自嘲還好教育部早期不理他造就了主體性,教育也,只不過是鬆綁與留白罷了。教育部大學、中學與小學絕非教育之福。

 社會人學主張:同民族皆有其「文化行李」,不管身處何地,總是像行李一樣的如影隨形,進而影響思想,產生行為。「文化行李」中影響台灣教育者至深者為:萬般皆下品,唯有書高。此讀書功性高,也不寬,長期以與科舉制與功名劃為等號。進入近代,升學考制度取代科舉制度,仍然智育當頭,產生新科舉:醫電工法,全為 professional school,補教產業蓬勃發展可為註腳。為升學,學答比學問重要太多,永遠有標準答案,「所當然」成為生活態度,真是不缺學歷,缺能力,沒有自己的看法、不敢作自己;不敢發問;不敢作夢,創意該有的人格特質:敢性與野性,早就在升學過程中被抹煞,反而在升學過程中被淘汰的人沒有出路,利用敢性與野性,成為有創意的詐騙集團。換言之,制度的錯誤,生產許多「破壞性創意」,壓抑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wchild (未驗證) ・ 2010/08/28 18:10

社會制度道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教育真的是改正的根本麼?
有了教育卻沒有社會環境或是認同又有什麼用呢?
對於一個"未來只能進入科技工廠"的新人來說創意價值有什麼用?

素素 (未驗證) ・ 2010/08/28 22:28

台灣不缺國民,但缺公民。教育沒有提供生命出口,今天聚餐聽到一位老師將要開學心情變得很煩躁.因為將要收假回學校.如果不是看在退休後可以領更多優惠才不願去受窩囊氣.這種老師如此的態度.沒有教學的熱情.難怪教育也會出問題

霖 塋 (未驗證) ・ 2010/08/30 02:13

台灣教育出了問題﹐有幾 個因素 :

1) 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最重要﹐ 尤其是 國中老師。

十 二到 十 七 歲 的孩子﹐是其受教育與教養 最重要的時期﹐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

身體發育健康與否,待人處世 態度良好與否的妊育 階段。

幸運的孩子有很好的父母親﹑很好的家庭背景,他大致 上不會去做出軌的事。

不過﹐ 很多的青少年都不願意跟父母親講自己的心事﹐而父母也忙著工作﹐很少

與孩子在一起討論大大小小的事;所以說﹐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反而是學校的老師

較為多。 每天長時間與孩子們一起,老師是最了解 學 生的內心世界﹐ 也有最多的
機會啟發孩子。

剛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的第 一份工作是當國中老師﹐我曾輔導過三個經常『蹺課』﹑

『蹺家』的學生回家與父親和好;也 越 班 輔導過 一個 『幾乎每 門 科都吃鴨蛋』

的學生。他很少講話﹐不唸 書也不交 功課﹐學校決定要趕 他走,我跟校長申請輔導他﹐

不到三個月他就每 科 都及格了,後來他唸 到 畢業才離校。

所以﹐只 要老師把學生的 『心鎖』打開﹐『浪子 回 頭金 不換』是可以期待的。

2) 學校的讀書環境 也很重要。

3) 學生本身的課外輔導。

希望社會團體招募 志工﹐免費 或 以低廉的學費為青少年學生在課 餘時候與假
日補習。

暑假期間可以跟他們一起看書﹐ 欣賞文學作品和輔導他們『學以 致 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