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缺教育,缺教養、不缺學歷,缺能力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議現場報導) 今明兩天(8/28-29)睽違16年的全國教育會議在國圖管開鑼,以「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為願景,討論十大中心議題。開幕現場來了馬總統、吳院長與王院長,會場外民間全國教育會議同步舉行,有抗議,也有期許。吳院長提及1994年第七屆的結論:廣設大學院校,顯然現在無法收拾。他又提到近兩年經濟成長率又起來了,又把教育作為國家發展(培養早期反攻抗俄、後來經濟發展的國民)的工具。台灣不缺國民,但缺公民。馬總統提到廖國豪的「教育害我論」,台灣有不良少年,但不良父母更多。另外,教育沒有提供生命出口,將廖國豪推向無間道。看來教育的結構性改變並未在本次會議中,例如解構教育文化行李。中正紀念堂前的民間全國教育會議,正在努力如此的解構,包括全教盟、社區大學協會、兒盟等民間團體,主張童權與新住民的教育問題。號稱各級學習型組織作得最好的社區大學,自嘲還好教育部早期不理他造就了主體性,教育也,只不過是鬆綁與留白罷了。教育部大學、中學與小學絕非教育之福。
社會人類學主張:不同民族皆有其「文化行李」,不管身處何地,總是像行李一樣的如影隨形,進而影響思想,產生行為。「文化行李」中影響台灣教育者至深者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讀書功利性高,路也不寬,長期以來與科舉制度與功名劃為等號。進入近代,升學聯考制度取代科舉制度,仍然智育當頭,產生新科舉:醫電工法,全為 professional school,補教產業蓬勃發展可為註腳。為了升學,學答比學問重要太多,永遠有標準答案,「理所當然」成為生活態度,真是不缺學歷,缺能力,沒有自己的看法、不敢作自己;不敢發問;不敢作夢,創意該有的人格特質:敢性與野性,早就在升學過程中被抹煞,反而在升學過程中被淘汰的人沒有出路,利用敢性與野性,成為有創意的詐騙集團。換言之,制度的錯誤,生產許多「破壞性創意」,壓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