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工藝師余美玲 延續賽德克傳統織布美學
【記者 陳怡卉、黃怡惠/台中報導】
出身於賽德克族的余美玲,現為原住民傳統編織工藝師,原本從事美容相關事業,在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決定重拾原住民的編織技術,便重新回到部落和長輩們開始學習織布技巧,更在接觸部落長輩接觸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慢慢地找回自己小時候記憶裡熟悉的圖騰影像。
余美玲說當初經歷九二一地震後,重新再回到部落和長輩們學習織布技術,其實一開始學習編織的過程中並不容易,大多數部落裡熟悉的長輩都已經不在了,為了學習這項技術,余美玲便透過朋友的關係,開始走訪宜蘭、花蓮等部落求教,但大多數的原住民皆把編織工藝技術視為傳家之寶,只傳承給自己的後代子孫,並不會輕易透露給外人,也因此每一次去余美玲幾乎都是空著手回來,甚至在過程中還曾被部落的長輩潑冷水、撒粗鹽。
在歷經幾次求教受挫後的余美玲,依然堅持在編織工藝領域上持續鑽研,擺脫沒有教科書的限制,將走訪部落所見的圖騰樣式放在腦海中,回家反覆的練習,嘗試將每一塊布的紋路分開拆解,分析各個圖形所需要的規則與技術,透過慢慢摸索,尋找出不同圖形的編織方法,更在不同質地的布料中下了許多功夫,現今,因為編織工藝的製作過程耗時又耗工,余美玲在傳承給新一代原住民的過程中,更面臨許多學生半途而廢,僅有少數的學生能堅持在學習這項技術,也讓余美玲感到相當的可惜。
雖然面臨年輕人的學習意願逐年減少,但余美玲也並未因此感到消沉,反而透過在傳承給新一代原住民的過程中,感受到年輕人更多的不同創新能量,余美玲表示,現在的學生都很厲害也很有創意,最印象深刻的是有學生將一件禮服透過報紙、衛生紙結合上原住民的圖騰,搬上大舞台走秀,雖然不是使用傳統的布料,但也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滿滿的活力。
現在她轉換心態,不再侷限於將編織工藝單純傳承給原住民的後代,反而鼓勵更多年輕人學習這項技術,除了透過新一代的年輕人重新發現編織工藝更多的可能性,現在也將編織工藝套用在各式各樣的商品上,如包包、皮夾、家庭擺飾上,未來也希望朝向國際推廣編織工藝,吸引更多外國人認識這項傳統工藝,以延續賽德克族千百年來的傳統工藝美學。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