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藝術美感教育 在大學校園落實開展

2021/12/22 14:51
2,88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周宣宏 / 台中 採訪報導 

臺灣國民義務教育在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標。教育部於103年起推動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的美感教育,至今已投入逾六十億元,開設各式各樣的美感教育課程。

名作家朱家安曾提出:「美感教育失敗,因為美感的問題不在教育。」直指臺灣教育體制的特色就是讓學生學做有固定程序的工作,而非讓學生學做具創造性的工作,亦不擅長培養學生做特定事情的興趣,在官、學兩端浮現的教育觀點落差依樣復刻在性質相對彈性的藝術美感教育上,治標不治本。但是,在學風相對自由、不受義務教育拘束的大學校園中呢?

照片

學生在影像美學講座專心聽講。 陳劭恩/攝

照片

臺中清水武鹿社區參訪。 Candice Chen/攝

位於臺中沙鹿的靜宜大學,在通識涵養課程中的「文學與美感經驗」學群中為大二學生開設了【藝術經典與美學素養】的選修課程。這門課由國際學院的專任講師徐雁擔任授課教師。她以理論搭配做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美學素養。她帶領學生親身走入社區,參觀臺中的社區文化再造與關注銀髮族樂活共創,行前一週另外聘請講師解說影像紀錄美學及拍攝技巧,為學生安排的社區參訪記錄預做準備。

徐雁 如今主要在靜宜大學任教,面對每一位進入她「生命花園」中的學生亦懷抱熱忱。她的人生經驗與東西方文化底蘊的滋養促使她對於美感教育的初衷能夠始終秉持「原創」的中心精神,模仿與抄襲都不如自己原創擁有的動力,透過自由書寫宣洩情緒與隨筆繪畫雙向並行,鼓勵學生閱讀有質感的課外讀物,且把握人生良機拓展自己世界版圖的旅行足跡,更有效地協助學生找尋自我並勇於突破。

照片

徐雁闡述對於美感教育的理念。 曾婉禎/攝

每週僅兩小時的通識涵養課程,徐雁觀察到學生們在「盲人連筆畫」(Blind Contour Drawing,又稱輪廓素描,強調「觀察方法」及「感、觸覺合一」常用於繪畫初學者的一套素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手眼協調、觀察力與反應力,對線條和形狀的辨識運用。)課程中,對於她給予學生的誠心稱讚與他們內心的審美標準產生矛盾,受到自我懷疑所纏,產生不慣於接受他人讚美的窘況叢生;在她實施「翻轉教學」的過程中,發覺學生們顯現茫然神情、被動參與的現象,同時學生們卻得因她的指令不停與陌生他人互動,陷入無法使用3C用品轉移注意的兩難。學生受臺灣教育體制的荼毒過深,難以脫離課業的框架,以致排拒專注投入課程,該如何引導學生再對生活拾起信心,成為美感教育需深切省思的議題。

照片

徐雁講解盲人連筆畫(輪廓素描)精髓。 陳劭恩/攝

徐雁表示美感教育特有的不僅是軟實力展現,更是未來幸福能力的元素之一。「美」雖時常隱而不見,仔細觀察卻處處都能發掘,她所證明的不僅是她利用獨到的美感教學方式點燃學生與臺灣美感教育的希望,更是燃燒自己並且正面影響更多生命,照亮每個充滿美的角落,讓所有走入「花園」中的人也走進美的生活,正如徐雁所言:「從內而外美起來!」

照片

徐雁透過翻轉教學激發更多創意巧思。 陳劭恩/攝

徐雁說:「當老師原先不是我的夢想,我的夢想本來是在法國巴黎當一個畫家。」徐雁出生於中國,父母皆是大學教授,因此她從小在校園成長。二十歲時,徐雁赴美念建築與景觀學,還因打工結識了來自臺灣與她攜手至今的丈夫。學成後順理成章地成為景觀建築師。五年後她辭掉事務所工作,隻身搬到加拿大溫哥華,追求她夢想中自由揮灑的畫家生涯。理想時光一晃三年後,才下定決心追隨丈夫的大學教職生活(丈夫當時學成後亦從事大學教職)搬來臺灣。

照片

徐雁分享人生經歷。 曾婉禎/攝

到臺灣後,透過朋友的引薦,徐雁兼任起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的講師,卻因為缺乏教學經驗而無所適從時,她心血來潮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師生間無形卻真摯的眼神交流讓她確信自己對教職的熱忱與使命感一湧而現。徐雁因此立志成為一名老師,她要幫助與她有緣的學生。隨後因為女兒的誕生,全心全意陪伴女兒成長,還參與女兒學校的志工團隊當起風靡全校的「故事媽媽」,看著每個孩子純樸、真情流露的眼神,她認知自己對於孩子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能為美感教育注入嶄新的能量及點燃更多學生們的心。繞了地球半周,徐雁在臺灣依然不偏不倚踏在教職這條路上,雖然是誤打誤撞卻也努力地持續散播教學熱忱。

透過徐雁的藝術美感教育結合自身豐富經歷,為大學美感教育注入一股活水,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充實且突破自我。大學校園裡難能可貴的美感教育課程值得更多關注,而教育部對於美感教育計畫在義務教育的安排更該聯繫民間教學端的需求與問題,相信臺灣的藝術美感教育終有一日能遍地綻放,讓樸素醇厚的福爾摩沙之美可以邁向國際、聞名世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