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隔絕 修鞋老匠的堅持
【記者 許斐翔、林芊妤、邱佳賢/台中採訪報導】
公車一靠站,車門打開看見的是與旁邊商店格格不入的一家修鞋店,整間店被茂密且高大的一棵樹包圍著,連接的是廣告布條搭成的簡易棚子,老舊的收音機播放著電台主播閒聊的聲音,地板上放著一袋一袋不同花色裝著鞋的塑膠袋,店裡充滿著歲月的痕跡,坐在藍色塑膠椅的老伯伯雙手沾滿已經乾涸的強力膠,馬不停蹄的縫著一雙已經「開口笑」的鞋子。
修鞋老匠陳瑤卿正在穿針線準備縫製鞋子。(攝/林芊妤)
近60年歷史,與世隔絕修鞋店
位於台中市沙鹿區沙鹿市場站牌旁,陳瑤卿伯伯已修鞋了58年,至今72歲的他,早七晚五,一年只修除夕夜、初一、初二的他,已累積許多老顧客,也有許多新顧客遠赴而來。
陳瑤卿,屬於他的修鞋之路
兒時,陳瑤卿父親將修鞋技術交給他,之後雙親去世,他從14歲就開啟他的修鞋之路。他的哥哥與他年紀相差20歲,對於陳瑤卿而言,哥哥就是如同父親一樣的存在。在陳瑤卿年輕時,他覺得賺錢就是一切,當時修鞋的價錢最低消費為兩塊錢,已經可以吃好幾餐。現在修鞋雖然已經漲到了20塊錢,但以現今物價已無法養家活口。對於已高齡72歲的他,修鞋已經不只是賺錢謀生的工具,而是一種陪伴。『修鞋子很快樂啊,而且還可以跟很多客人聊天』陳瑤卿這麼說。
小時候的日子太「歹過」,陳瑤卿不希望兒子與孫子以這個行業謀生,交付技術給兒子是希望他未來能夠有個技能,讓他不愁沒有工作賺錢的能力。對於孫子則是希望他能好好讀書,手上不會有沾滿強力膠的痕跡,能夠靠頭腦賺錢。
陳瑤卿正將釘在高跟鞋上的釘子拔開(攝/許斐翔)
傳統技術何去何從
陳瑤卿的兒子——陳昭銘,在30歲結婚後與爸爸學習傳統的修鞋技術,至今每周六都會去陳瑤卿的店裡陪同他一起修鞋,雖然陳瑤卿不想讓孫子學習這項傳統技術,但陳昭銘卻希望能將它傳承給兒子,他認為這項技術是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的,並有意願接手陳瑤卿的工作。
陳瑤卿拿著沾滿強力膠的刷子,將「開口笑」的運動鞋與鞋底黏合住(攝/林芊妤)
修鞋老匠的堅持
因為時代的進步,多家鞋店也已有專業的修鞋服務,且年輕人也不太會至傳統修鞋店修鞋,導致傳統修鞋行業市場萎縮,陳瑤卿做了58年,卻不曾看見它的日落,他堅持了自己的修鞋態度,堅忍不拔的個性,讓整家店擁有獨特的色彩,以前的他認為修鞋只是賺錢的工具,但現在卻多出一層意義——陪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