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多元紀念活動 經典樂曲流淌大稻埕市集
【記者吳姿芳、陳楷霖、李謙謙綜合採訪報導】傳統戲曲樂聲悠揚,歷史悠久的歌謠讓台下觀眾沈醉於古典氛圍。由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的《本島音樂會》變裝市集16日在大稻埕永樂廣場舉行,而今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主辦方除了設置紀念市集外,也邀請民眾穿上1920年代的服飾,一同重溫新文化運動推行的時光。
現場參與民眾謝欣翰表示,1920年開始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融合,為配合現場復古氣氛,他穿上西式卡特襯衫跟西裝背心,並且搭配漢人的交襟。
主辦單位為了營造百年前的氛圍,邀請數名在地歌手以及樂團演出,音樂家透過四塊、二胡、琵琶等歷史悠久的樂器呈現經典曲目,以音樂將觀眾帶回20世紀初的台灣。
表演團體永樂國樂團藝術指導呂明紘說明,他們準備由鄧雨賢先生所創作的樂曲,例如四月望雨、南風謠、大稻埕行進曲、對花、跳舞時代等耳熟能詳的歌謠,都是屬於在地共同記憶的樂曲。
不只音樂會與傳統文化融合,市集同樣以復古為主軸,共有十幾間店家擺攤,販賣帆布袋、火柴盒、打火機等文創商品,而部分商家也搭上文協百年紀念熱潮,推出相關特色產品。
參與市集攤位工作人員胡俊宇指出,自家酒廠推出一款文協百年紀念酒,設計理念來自新文化運動辛苦奮鬥的歷程,因此紀念酒一開始喝起來是強烈的苦韻,尾韻則是明亮的清爽感,象徵臺灣文化協會的苦盡甘來。
每年10月,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慶祝文協成立,例行舉辦「新文化運動月」,今年則以「文協百年・時空重現」為題,除了音樂會與市集外,還推出展覽、Podcast、戲劇演出等活動,以輕鬆、多元的形式致敬先賢追求進步的精神。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專案規劃師蔣智先認為,在一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希望能幫台灣人謀幸福與進步的精神,值得被紀念。他也提到,先賢求進步的精神值得民眾學習,現代人應思考台灣是否還有能努力向上的空間、需要繼續去爭取權益的目標。
一百年前,文協成員努力追求新知識與自我價值,成為台灣人意識凝聚的起點,而一百年後的今天,藉由多元的紀念活動,民眾除了能認識這段重要歷史之外,更能夠珍惜現今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生活,並創造下一個富有台灣文化色彩的百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