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多元 破除禁忌輕鬆聊
音效:鍵盤音;文字:從小相依的阿嬤在兩年前離世,獨留他仰望。失去,是什麼感覺?
一看了手機就是我爸傳訊息給我,然後就說,阿嬤走了,我當下得知的時候其實腦筋一片空白,我是到後面因為我一直不相信這件事情,然後我打給我爸確認這件事情之後,心裡的那種很難過的感覺就湧上來。
標一:青銀共學 咖啡館輕鬆聊生死
OS:每個人都曾有過失去,死亡是人生必經,有所準備才能不留遺憾。然而,我們時常因為恐懼而避談死亡,但這天下午在台中城市之光社區據點內可不一樣,大學生與長者對坐,在講師的引導下,輕鬆討論生死觀念並探索預立醫療和遺囑等臨終課題。這是由郭慧娟推動了超過六年的死亡咖啡館,不是實體店面,而是她在全台各地辦理逾五百場談論死亡的活動,所共同建構出的死亡教育空間。
NS:(3秒)死亡咖啡館活動現場音
OS:台中科大學生李甜蜜跟著校內服務學習活動參與這天的青銀共學,曾經車禍的她害怕談論死亡,課程結束後,她有了新想法。
這件事情,就對我來說不會離太遠,其實,死亡這件事情也是很正常。
OS:死亡是某些人從未思考過的,但在活動現場,也有長輩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有所規畫,75歲的王宏升就是絕佳的例子。
我有器捐的那個卡片,我都自己為我自己的將來都已經想好了。
標二:推廣死亡教育 郭慧娟盼突破禁忌
OS:觀察到教育體系及家庭都避諱談論死亡,導致生命終點來臨時,多數人遭無盡的痛苦、恐懼與遺憾反噬,擁有生死學背景的郭慧娟深刻體會死亡教育欠缺普及化,因此鼓勵男女老幼直面死亡。
我是在2014年的時候把這個活動帶到台灣,那也是沒想到台灣民眾還滿喜歡的。
標三:死亡教育方式多元 引導全面思辯
OS:死亡教育涵蓋生前至死後整個過程,除了講座外還有許多形式,郭慧娟分享自己曾安排角色扮演,讓參與者模擬與親友討論死亡的狀況。死而後生工作室今年初舉辦的死亡體驗活動,讓民眾與親友一起寫遺囑、穿壽衣、蓋棺及重生,全場滿溢感性氛圍。
NS:(5秒)ATP桌遊現場音
OS:此外,桌遊更是引導人們充分談論生死議題的利器,澄雲死生教育協會期許民眾廣泛思考死亡各面向,如:生死觀念、醫療、財產等,進而推出ATP套組,以卡牌帶領玩家討論。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促成多元樣貌發展。
如果我們都能夠用一個比較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它,其實跟一直逃避它的結果當然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推廣比較正面的這種生命態度,跟一種我們怎麼樣去面對它。
標四:死亡討論不足 仍有發展空間
OS:美國自1950年代開始發展死亡學,藉由教育系統推廣後,形成死亡教育。台灣自1990年代起開始在各級教育體制中推動生命教育,然而,目前死亡議題仍有所限制和挑戰,教學及家庭場域內相關討論仍不足。
如果我們有長輩有死了,他病了,他生病了,或是他死亡,我們好像就沒有像在做生日參與那麼多,小朋友當他在學習這種,如果老師能夠用個比較統整的方式去跟他們談這個問題的話,那就很容易。
標五:知死有備 才能不留遺憾
OS:死亡對生者而言是未知,面對未知感到害怕甚至想迴避是本能,但唯有正面看待、勇於談論並理解生命的價值,才能不留遺憾,因為轉化恐懼與傷痛的關鍵,就是愛。
一個人,死去,不是真正的死去,當世人都遺忘他的時候,他才是真正的死亡。你只要,一直有想著他,他就會一直存在你心中,只要你覺得你走不過去的時候,或者是很艱難的一個階段的時候,我覺得,只要你想著這個人,然後你相信這個人,會希望你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去前進或者去邁進的話,那這個人就會永遠一直陪在你身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