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新聞的想像為起點 建構日常公共生活議題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孫曼蘋
孫曼蘋簡歷
美國俄亥俄大學博士 (電訊傳播),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社區/群傳播、公民新聞學、傳播科技與社會變遷、閱聽人分析。曾在《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學刊》、《廣播與電視》、《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JoC)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歷任《天下雜誌》主編、新加坡電視台主播、中國廣播公司記者及編譯 ;製作《一同走過從前》紀錄片、出版《訪談天下人物》等書。
以公民新聞的想像為起點 建構日常公共生活議題
孫曼蘋
「公民新聞的基本精神就是讓草根民眾在地發聲」,如果我們都接受、認同這樣的說詞,公民新聞的實踐應該在18世紀末於西方、19世紀末於中國就已經啟動了。
追溯歷史,早在200年前英美工會自行出版刊物以爭取勞工權益、100多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發行報刊向海內外中國人傳播「推翻專制政權」的革命意識,可說是公民在地發聲的濫觴。六0年代末美國參與越戰,導致國內社會、政治、文化的大翻轉、此一社會反建制之風再吹向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等歐陸國家,常民報刊、攝影、影像、電影、音樂等風起雲湧,冠上地下報紙、地下媒介、地下音樂之名的社區/群傳播普遍進入到常民生活裡。七0年代草根媒介與新社會運動(如環保、社區、族群、女性運動等)結合,而有了另類、基進媒介、參與式傳播等稱號;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類草根性的文化實踐搭上了新傳播科技列車,出現了「公民新聞/媒介」一詞。
從草根民眾參與公共生活之演變來看,公民新聞/媒介好像只是個新瓶裝舊酒的概念而已,不過在全球化浪潮襲捲整個地球、傳播科技快速更迭的21世紀裡,在台灣特定的社區/群脈絡下,公民新聞/媒介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公共傳播形貌,而公民參與、社區傳播、在地談話、超在地社區新聞網站交相作用,也成了草根發聲的討論重點,更為「在地化」公共意識形塑了一個相當複雜的傳播民主化過程。
從這樣的認知及想像為出發點,我將以一個參與者角身份,分享我們「政在發聲」建構社區議題、講述社區故事、讓草根發聲、露面的時踐經驗。
2010 PeoPo公民新聞論壇
主 辦單位致辭: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吳思華
主 辦單位致辭: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 鄭同僚
第一場新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新 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主持人 政大傳院院長 鍾蔚文
從 「板橋生活誌」到「公民行動記事簿」公民記者 大暴龍
公 民新聞需要「批判」與「行動」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新 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新 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Q&A
第二場 地方事與公民運動-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來 自草根、回歸草根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胡元輝
以 公民新聞的想像為起點 建構日常公共生活議題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孫曼蘋
公 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 何宗勳
希 望 公民記者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楊志彬
地 方事與公民運動–公民新聞議題經營Q&A
第三場 公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公視新聞部經理 何國華
誰 是業餘專家?聯合線上公司副總經理 李彥甫
公 民傳媒要自力擴張 也要責成政治力介入規劃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馮建三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溪底遙學習農園召集人 馮小非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莫拉克新聞網採訪編輯 鍾聖雄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Q&A
第四場 People Power: 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
People Power: 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羅世宏
公 民新聞的未來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陳順孝
新 聞到底是什麼 全球之聲中文版中文版編輯 鄭國威
科 技衝擊下的新聞反思 部落客 Mr.Friday
公 民新聞的未來發展 部落客朱淑娟
People Power: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Q&A
相關連結:
PeoPo教育資源網
2010公民新聞論壇網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