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小台東部落生命力
撰文/邱凱莉
原定居於台東鹿野永安村的阿美族人,在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七水災重創下,家園遭受洪水侵蝕,因此於民國四十九年遷徙到花蓮吉安鄉的永興村,就此落地生根,至今已長達五十年,不但承襲了原鄉的生活習慣,也保留了最傳統的古調歌謠和服飾,發展出與花蓮在地阿美不一樣的文化特色。
由於部落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不足,年輕人一一離開向外尋求發展,但是在外地工作了十幾年的周淑玲,反而選擇回到部落擔任營造員,協助部落搭蓋傳統建築-聚會所和工坊,以及向外發揚部落的傳統工藝,透過周淑玲的努力和行政院原民會所推動的重點部落計畫,小台東部落逐漸向外拓展了知名度。
除了擁有傳統歌謠和亮麗的傳統服飾外,部落手工藝老師楊蘭紋也與部落婦女,共同編織十字繡、串珠和包包等多元化的傳統工藝,將部落的傳統文化與現在潮流相結合,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工藝品,以迎合部落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促進部落的經濟利益。營造員周淑玲表示,小台東部落於民國九十七年開始實施重點部落計畫,第一期和第二期所搭蓋的傳統建築,都是利用最傳統的工法,由公班們利用一公一母的木頭卡榫銜接,做成建築物的樑柱。
原本希望藉由重點部落計畫,增加部落短期就業,讓年輕人願意回到部落工作,但是去年年初原民會遲遲未頒布重點部落計畫作業須知,使得部落無法提出計畫送審領取補助經費,進行到一半的工作和建設,都因為經費沒有著落只好停擺,周淑玲也表示,部落裡的工人們都因為遲遲沒有拿到錢,而不來上班了,連許多從外地回來工作的年輕人,也因此又離開部落。
沒有文化的民族就等於是沒有了生命,藉由重點部落計畫,小台東部落將原有的傳統文化更進一步向外推展,亦與慈濟大學正式展開合作,不僅開放部落社區、提供文化資源,也帶領學生深入認識部落的地理環境、人文與歷史背景,讓學生能更深入了解和紀錄。
原本對於部落,周淑玲並沒有太深厚的感情和記憶,但直到兩年前回到小台東部落推動重點部落計畫,才逐漸把逝去的記憶找回來,並重新認識自己的部落文化,即使在推動的過程中遭遇許多挫折,但她仍堅持下去,因為在她背後有著部落族人共同的期待和期許,小台東部落也在她的帶領下,培養出一股新的凝聚力,讓下一代子孫多一份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感。
攝影/邱凱莉、莊景涵、邊意凡
照片提供/周淑玲
畫面提供/黃詩婷、彭志豪、范紀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