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愛的延伸,生命的終極價值
【記者 黃映融、古子佳 / 台中報導】
器官捐贈社工師的具備條件
彰化基督教醫院器官移植社工師洪婉純說,從事器官捐贈這份業務的社工,要經過器官捐贈協調師兩天的課程訓練和考試,然後取得證書;只要第一次取得之後,就會有六年的證照期限。
洪婉純社工師從106年到現在,已經擔任三年的器官捐贈社工,她說也不是什麼契機讓她來到這個領域,而是彰基的社工必需每四、五年就更新一次服務的領域,就像她之前也在不同科服務過,不過醫院通常會讓工作一段時間以上的社工,才准予進入器官捐贈這塊領域,因為這個領域確實是比較有挑戰性的。
社工師和協調師工作同中有異
在彰基協調師分配在不同的部門,假如病患的生理狀況比較符合移植的條件時,協調師會先通知社工師,由社工先去關心家屬的狀況,其實每個個案的家庭都是突然接受到意外通知的,如果說有機會做意見徵詢,社工師就會直接向家屬提出,時間上可能在假日或夜間;器官協調師有時候也會直接跟家屬做意見的徵詢,所以他們是互補的狀況。在勸募的部分沒有區別誰負責做什麼,不過只要進到器官捐贈的程序,一些器官的分配或上網的登入便都是由協調師來做,那後續的一些關心或者是福利的身份補註,就由社工來處理。
如何處理面對生離死別的情緒
有時候處理的個案如果是跟他們生活背景相關的,其實就會更觸動社工師們的心情,讓她學會了更珍惜現在所有的一切,像前一陣子有一位高中生,他早上跟媽媽發生不愉快,結果出門那一剎那竟然發生了意外,她看到孩子躺在床上,跟洪社工師的孩子年齡超不多大,讓她感觸很深,面對一個媽媽的私心裂肺,她非常難過,因為同屬媽媽的身份,她因此更知道要如何去關照那位母親,情緒影響一定會有的,只是因為長期工作,已經懂得如何轉換情緒回到工作上面,跟家屬持續關心,陪著家屬一起,盡量不把情緒帶回家。事後,同事之間也會互相分享在病房遇到的經歷。
器官捐贈後的持續關懷
一般來說,社工師會在器官捐贈手術之後幾天,先關心家屬的心情,再了解一下整個過程是否順利,以及病人的安置地點,之後每一年的聖誕節前後,經過家屬同意,社工師會到家裡面去關心家屬,了解狀況。
至於失去親人多年的家屬,社工也會跟他們聯絡並了解關心他們,如果社工有發現適應上比較差的家屬,也會再適度地關心,甚至會轉介器官捐贈協會的社工,去協助家屬作後續的輔導。
推廣器官捐贈議題
現在彰基每週一、二的上午都會有四位志工大哥大姐在總院的大廳幫忙擺攤做宣導,宣傳活動對於器官捐贈的影響是有幫助的,因為這議題不是主流,如果不去推動,大家就會忽視,所以社工師們覺得只要多去做推廣宣導,把正確的觀念帶給民眾,讓大家認識什麼是器官捐贈,之後有機會的時候,民眾就會想到曾經聽過這個議題,那以後他們就有機會去做一個勸募的動作。民眾對這個議題愈了解,就比較不會反對,願意讓社工師做比較深入的說明。但社工師洪婉純還是覺得一切都該隨緣,生死就是兩相安,還是要考慮到在世的人,不要去過度強求。
昨天刊登的這篇報導,因個人疏忽造成文章受訪者姓氏的誤植,在此誠懇致歉,並加以更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