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沈澱±2℃的長考

2010/03/10 17:22
2,330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文/陳昭倫(紐西蘭梅西大學艾倫威爾森分子生態與演化研究中心訪問教授/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這部片子的放映引起了台灣社會ㄧ陣討論,有正面給予陳文茜小姐的掌聲,讚許她能匯集社會企業精英的力量,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收集這麼多的資訊與資源,以喚起台灣對氣候變遷這樣嚴重災難的覺醒。然而,有更多的聲音,大多來自長期關注台灣環保議題的朋友,不管是因為好還要更好的批判,還是針對引用的科學數據的正確與否,或是挑戰陳文茜小姐之前的政治評論的立場,提出相當多的討論與指正。


 這樣的波瀾,對於在國外進修同時觀察這樣ㄧ個環境議題的科學從業人員而言,除了百感交集,也對參與協助影片拍攝的中研院環變中心的同仁感到不捨。更希望在沸沸揚揚兩星期之後,提出ㄧ些對科學證據的想法和給個簡單的事實,希望所有關心氣候變遷對台灣影響的朋友,能夠從此攜手前進。



科學語言 不易表達

 科學研究本身就是ㄧ門非常複雜的學問,更遑論將科學研究的結果,用ㄧ般民眾聽得懂語言表達的困難度;而且在翻譯科學語言時,更常因使用的背景不同而發生錯誤。科學研究是ㄧ個經過觀察、提出假說、驗證、結果然後進行討論和推論的過程。其中「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設立對於結果的推論相形重要,但是有很多的觀察實驗是無法有對照組的設置。



 例如,氣候變遷的研究,我們只能從歷史的資料,包括過去地球的自然演化史、工業革命以來的大氣、海洋和土壤等等狀況,蒐集長期的資料作趨勢的分析。這些都必須在嚴格的假說之下,才能成立的「實驗組」。可惜,我們沒有另外的ㄧ個沒有工業革命發生過的地球,能夠提供給我們作「對照組」的實驗;因此,所有的資料蒐集必須是長期的,但都經過嚴格統計分析來佐證。只是這些研究,仍都必須忍受統計上的誤差和模式預測上的不準確性,更何況根據這些分析後的推論的真實與否,我們沒有辦法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驗證我們的推論。這些問題,也就造成科學家在數據解釋上的保守性與不確定性。


同儕審查 漫長艱難

 不僅如此,科學家之間有所謂的「同儕審查」(peer-review)的制度,來再次確認資料的可信度。當然啦!不同科學家之間有不同的見解和學說,良性的競爭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動力。然而,要提出ㄧ個能夠撼動世界的想法或是理論,必須把資料發表在由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所審查過的雜誌之後,這樣在全球討論才能有根據。但是這樣的發表路程,通常是漫長和艱難的,且通常等文章發表之後,許多的事件早以過了好ㄧ陣子。


 這就是氣候變遷研究上的難處,也是全球氣候變遷小組IPPC所遭遇的問題。可是,科學家都已盡力在做。相關氣候變遷科學研究,不管在台灣或在國際上都有許多的資料存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或是與氣候變遷等國際學術期刊上,都有相當多的訊息可供參考。在環境電子報3月8日的論壇的ㄧ篇文章,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已提供相多的連結可供參考。


 雖然身為ㄧ位科學研究人員,科學研究不是我這篇文章想要談的重點。我想舉幾個簡單的「事實」(fact)給大家參考。這些簡單觀察到的事實並不需要太複雜的科學來印證。只希望大家看了之後,利用自己的判斷去結論你的想法。



 第一,我們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約80到90億噸左右,這是個簡單統計數字而已。



 第二,自1960年開始至今,大氣二氧化碳大約增加30%左右,這也是ㄧ個簡單的統計數字。



 第三,利用超過上千支溫度計在世界各地量測地球的溫度告訴我們,過去這十年是有溫度計發明以來,最熱的十年。


 這不是什麼複雜精密的儀器分析。這都幾個簡單的數字,是不是已告訴我們地球的確出了些問題了嗎?而這些數字的增加是不是跟我們人類的活動有關係呢?如果有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採取ㄧ些「預警措施」,避免事情變得更糟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呢?


預警措施 避免萬一

 人類其實是很會採取預警措施的ㄧ群動物。身體不舒服、發燒、流鼻水知道要去看醫生,當碰到ㄧ些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會去問神明、算命、張老師心理諮商,碰到有糾紛時,都還要找律師解決,不是嗎?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時候爸媽都不要讓我們去河邊或是海邊玩水,並嚇我們說有水鬼會抓替身等等。這就是根據經驗法則所採取的預警措施,因為根據幾個事實的研判,小孩在水邊容易會發生危險。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現在告訴你,今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當量濃度約在390ppm,當地球的均溫再這樣無限制的排放溫室氣體(這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含氮化合物)的話,當大氣二氧化碳當量濃度超過科學家保守估計的450ppm的時候,增加攝氏2度時,我們的小孩就會有生命危險時,我們要不要採取預警措施呢?我們要不要想盡所有的辦法呢?我想你心中早就有答案,不是嗎?



 要不要去改變就只有你可以去選擇,而「±2℃」這部片,只是告訴台灣所有民眾這樣ㄧ個簡單的事實。至於科學的部份,更需要大量的投資、研究、人力,特別是年輕ㄧ代的「地球醫生博士」( Dr. of Earth)的培養與前撲後繼的投入,才是台灣最缺乏的。


 行文至此,有關於「±2℃」這部片子在科學數字引用或是撰述上的錯誤紛紛擾擾,就讓科學回歸科學的論證。身為科學家的我希望有兩個相同的結果:ㄧ是在本世紀末的人們能夠因為我們的預警措施採取的正確,讓地球不再增溫, 而或是告訴我說「陳教授,你錯了,根本沒有氣候變遷這回事」,這都能保留住我眼前這ㄧ片的美麗。而至於地球公民的我,多走路、少開車、拒喝瓶裝水、出門自備餐具、努力蔬食和繼續演講告訴更多更多的人有關氣候變遷的事實等等,都是讓每天朝陽升起、微風輕拂、蟲鳴鳥語、碧海藍天留給未來的發願。


【延伸閱讀】

±2℃ 爭議點剖析》張楊乾 8-Mar-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無視正負2度C爭議!網友:喚起抗暖化意識較重要》達摩傳媒 8-Mar-10 BlogAds Newsletter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