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葡萄鄉釀酒工藝 釀出台灣風味葡萄酒
NS:酒莊酒窖
標一:走入葡萄鄉 酒莊釀造台灣味
OS:每當提到葡萄酒,民眾總是會先想到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但是隨著公賣局於1996年停止收購釀酒葡萄,許多原先與公賣局契作的農民,為了減緩無人收購釀酒葡萄的問題,在2002年開放登記後開始成立酒莊,自行釀造葡萄酒。由於氣候的因素,台灣葡萄產地大多集中在臺中、彰化等中部地區。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葉文彬:「中部因為就是四季分明,就是有乾的時候有涼爽的時候,結果它在這個中部試種,反而覺得它的栽培的情況非常的良好,所以都是集中在中彰投。」
標二:釀酒葡萄銷路差 種植面積下降
OS:釀酒葡萄與鮮食葡萄相比,果皮較厚、果實較小且果粒排列緊密。
CG:釀酒葡萄與鮮食葡萄比較表 0:48~0:55
OS:銷路沒有鮮食葡萄好,因此在禁酒令開放後,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許多農民在當時選擇轉作。
CG:釀酒葡萄種植面積變化(單位:公頃) 1:23~1:30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葉文彬:「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很多人就紛紛的改種,有的種紅龍果,有的種柑橘,像二林那個地區。然後所以葡萄面積就一直下降,尤其是釀酒的那個區塊,從當初的三千多公頃,到現在可能就只剩一百多公頃而已。」
OS:截至目前,台灣兩大釀酒葡萄品種金香葡萄僅剩下48.87公頃,而黑后葡萄則剩下85.89公頃。
標三:因應農民需求 改良葡萄品種
OS: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為了因應部分農民需求,開始研究釀酒葡萄品種改良,藉此提升經濟效益。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葉文彬:「後來他們就是要改制,那整個(葡萄園)要廢掉,那我們覺得太可惜了,所以我們就全部接收。你的武器就只有金香跟黑后啊,那你怎麼打得過其他呢。所以我們才會去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育種目標就不是搶先去做鮮食葡萄,而是我們先做釀酒葡萄。」
OS:目前除了金香及黑后葡萄外,也改良出臺中1到5號等具有獨特香氣的品種。
標四:在地化經營 打造不同酒莊文化
OS:由於產地的集中,許多酒莊都由葡萄園轉型而成。
酒莊老闆 楊秉森:「公賣局跟我們農民解約之後,每一年都會剩下很多的葡萄,那那時候我們就沒辦法,就把自己的剩下來的葡萄去把它釀成酒,直到(民國)91年的時候政府開放可以民間釀酒。」
OS:透過多角化的經營,結合農業、釀造、觀光行銷等,提高釀酒葡萄的經濟效益,也讓遊客慕名前往。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蔡本原:「把這些釀酒葡萄延續它,除了鮮食之外還可以延續它更美好的風味。像我們常常提到的,這個一級 二級還有三級推向這個六級產業化,所以說很多譬如說我們公部門,還有一些私人的那個酒莊業者,開始在推這一塊。」
標五:配合原料特性 選擇不同釀造法
OS:在釀酒產業有一種說法,一瓶好的葡萄酒百分之八十在原料,而百分之二十才是釀造工藝,有了品種的改良,酒莊也根據不同時節的葡萄原料來選擇以釀製或是蒸餾製作葡萄酒,經過榨汁、發酵、熟成等步驟後,放置八個月至一年便可以裝瓶販售。
酒莊老闆 黃俊仕:「六七月採的葡萄會吸滿水,所以水分會偏多,我們一年兩收,第二收的葡萄就會甜度會比較高,果實也比較小顆,就很適合拿來釀酒,所以我們可能就會以冬天葡萄這個拿來釀酒為主,夏天葡萄這個可能做蒸餾酒。」
標六:酒莊不斷創新 打造獨特風味桶
OS:除了基本的釀製,也有酒莊在因緣際會下發展出了不同口味的葡萄酒,選用本土的原料,加入具有濃郁香氣的水果,研發出特有的風味桶。
標七:積極參賽參展 盼走入國際視野
OS:為了推廣葡萄酒文化,在酒莊密度高的二林地區,,農會已經舉辦多年的葡萄酒比賽,此舉不只能為在地的酒莊提高曝光度,也盼望能夠精益求精,為在地葡萄酒提升競爭力。
台灣酒研學院創辦人兼講師 陳怡樺:「他們(酒莊)把葡萄酒拿去國外比賽,他拿到各個所謂的加烈酒品項的冠軍,外國人就會理解到說,喔原來台灣是可以做國際知名的葡萄酒,不考慮經濟產能的話,我覺得讓台灣站在國際舞台上說,原來我們可以在葡萄酒世界,也有一塊天地,只是他們耕耘了很久,而且要持續投入,是很有挑戰性的。」
OS:台灣已經有酒莊在國際葡萄酒賽事中獲得金牌,破除了好酒皆是舶來品的迷思,隨著時代的改變,種植及釀造技術持續進步,或許台灣本土葡萄酒也能在國際上創造不一樣的地位。
採訪撰稿 李凱欣
攝影剪輯 沈麗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