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氣候變遷有千百種方案,其中能源效率被視為「隱形能源」,是公認最重要、最具有開採價值的「第一順位能源」(first fuel)。國際能源總署(IEA)就曾預估,如果每年全球能源密集度能夠降低3%,用更少的初級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陽光等)去創造更高的生產毛額(GDP),是可以實現《巴黎協定》裡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不過好景不常,即使巴黎氣候高峰會那年(2015),能源密集度的降幅曾逼近3%這個數字,但接下來2016及2017年的能源密集度改善一路下滑,去年甚至創新紀錄,來到1.2%谷底,與3%目標相去甚遠!究竟怎麼一回事?IEA在11月發布的《能源效率2019》(Energy Efficiency 2019)報告點破箇中原因。
中、美工業興盛 推高能源需求量
首先,中國與美國的能源密集度都下跌,起因是耗能工業的巨幅「膨脹」,強勢衝高了能源總需求量,而其中IEA特別點名中國的鋼鐵業和美國的石化業。
世界各區域的能效改善皆下降,尤其美國不增反減(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19) |
極端氣候事件頻仍 氣、電使用皆增
數位化科技節能還是耗能? IEA尚無定論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次IEA報告還觸及如何運用「數位化」科技(digitalization)來促進建築、工業、交通三大部門的能源效率。以建築部門來說,導入智慧插座、自動調溫器、窗戶控制、燈控、居家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區域供熱等技術,有潛力在2040年把建築部門裡的用電需求減少10%;而工業部門如果採行了AI運算和能源管理等策略,也有30%的節能空間;至於交通部門,車聯網、共享服務等技術將有可能幫助2050年削減50%的排碳量。
各地的電力及天然氣使用量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而上升(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19) |
【作者簡介】
--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