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蒸籠老店 編織百年傳承
NS:觥籌交錯、賓客交談聲
標一:百年傳承老店 手工編織蒸籠
OS:服務生推著推車繞行在顧客之間,一籠籠的蒸點任君挑選,蒸籠在港式飲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蒸籠的品質是決定食材美味的關鍵
記者 林怡均:在嘈雜的萬華區中 ,有一項傳承百年的老工藝隱身在巷子裡 ,富山蒸籠店位於萬華區的桂林路上,小小的店面很難想像全台有百分之九十的蒸籠都出自於此,就讓記者帶您一同探索老手藝傳承的故事
標二:接手初期客源少 政府遷台才改善
OS:一片一片編織而成的蒸籠作工繁複,現年93歲的蕭生育師傅提及當年接手的艱辛
富山第二代繼承人蕭生育:「我從35年開始接手,那時候都沒什麼生意,之後38年大陸(國民政府)來台,才開始有生意,之後做不來(供不應求),這我們大陸的投資,大陸的工廠,五層、前面五層,以前請了三百多人。」
標三:客源逐漸穩定 手工蒸籠做出口碑
OS:客源增加之後, 蕭生育的兒子蕭順焜時常利用放學幫忙,當時是蒸籠店的最興盛的時候,蕭順焜也見證了老蒸籠店最輝煌的時刻
富山第三代繼承人蕭順焜:「能講到的飯店、飲茶店,幾乎都是從我們這邊出的貨,完全百分之百手工,除非你把它要拋光,要弄給它光滑,就是要用機器砂紙下去拋,拋給它亮亮的,一個晚上都做好幾千個,光磨啦,師傅那時候很多好幾十個,每天都在趕工。」
標四:低價碗盤競爭 蒸籠市場出現危機
OS:蒸籠生意轉虧為盈,但卻敵不過大陸勞力成本下降及經濟不景氣,許多便宜的蒸籠及碗盤進口,導致客群逐漸流失
富山第三代繼承人蕭順焜:「碗盤店都從大陸進口過來,就是比較有差一點,因為他品質不好, 價格可以降低一點,就差很多比較差,後來我是覺得啦 ,人家還是要用好的東西, 因為他的保固會比較長比較耐用。」
標五:蒸籠堅固耐用 客群逐漸回流
餐廳師傅楊師傅:「因為他們家的蒸籠品質算還不錯,然後也算耐用,所以都是用他們家的,他們現在材質有分竹子跟木頭,竹子比較有韌性,所以後來選用竹子的比較多,木頭的部分都比較沒有在使用。」
OS:因為高品質又耐用的手工蒸籠,使原本因低價競爭而失去的客群逐漸回流,但蒸籠店接連面臨的是傳承的困境
標六:長孫接手蒸籠店 結合網路宣傳
富山第四代繼承人蕭大為:「因為我們當時學的專業並不是這個,連商都不是, 我們是學電的,因為也是長孫啦,然後丟掉也可惜。」
OS:蕭大為接手後,運用社群媒體將老蒸籠店帶進新的宣傳手法,拓展網路行銷及一般小眾
富山第四代繼承人蕭大為:「比如說舊客戶出走,我們(盡我們)能力去,打電話有的時候關心一下,然後就是去現場這樣子,新客戶就是希望網路曝光多一點,不知道的臉書上面,然後就會打電話過來問,這些近年詢問度都變高。」
標七:老師傅心血結晶 盼代代承襲
OS:從訪談中能看出老師傅不想讓手工製蒸籠成為夕陽產業,四代承襲的心血結晶,及背後的時代意義,都是值得保存的文化產業。
記者林怡均 黃瑞雯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