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加尋根-毫邁池
舊太平山 加羅山
經日據時代大規模採伐,又遭88年的林火,可能五千年亦難恢復原先森林盛景。
沒有森林就沒有水的毫邁池
依林清池先生「太平山開發史」書中所整理的日文檔案中,分為新、舊太平山地區:
太平山區地名由來
太平山地名在日據時代,除由原住民語翻譯而來之外,部份是根據地理環境情況命名;有的則以徵求命名而來的,以象徵吉祥的日式地名「太平山」命名之。
1.舊太平山地區:依據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太平山登山案內),內有如下地名:太平山、土場、鳩之澤、十字路、神代谷、日向台、門之澤、源、底石、母之尾、中尾、大留、落合、追分、峽月、大嶺、見晴,此外有嘉羅山、多望溪等。上述各地可找到命名來由的有以下地點:「太平山」、「土場」、「鳩之澤」、「十字路」、「神代谷」、「日向台」、「門之澤」、「源」、「見晴」、「嘉羅山」、「多望溪」。
2.新太平山地區:新太平山為太平山後期開發地,其通往路徑除土場,鳩之澤兩地與舊太平山路徑相同外,其餘均屬新闢路徑,其地名有:土場、鳩之澤、中間、蘭台、白嶺、白系、上平、新太平山、萬石、曙、壽、吉野、獨立山、峽林、路尾等地。現將各地地名說明如下:「仁澤」、「中間」、「蘭台」、「白嶺」、「白系」、「上平」、「新太平山」、「萬石」、「曙」、「壽」、「吉野」、「獨立山」、「峽山」、「路尾」其他各生產線地名,如「茂興線」的茂興是「泰雅語」的譯稱,三星線則取「三星山」為其路線名。「見晴線」是由太平山另闢通往多望溪右岸的山地軌道,取其地名為軌道名。
太平山開發事記
1906年(明治39.民前6)宜蘭濁水溪森林資源被發現,當時稱為棲蘭山之森林。
1914年(大正3.民國3)10月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派技師中里正率隊進山調查森林資源。
1915年(大正4.民國4)11月著手開發眠腦山區(舊太平山)森林。
1916年(大正5.民國5)8月營林局宜蘭出張所成立,設置員山貯木池。
1917年(大正6.民國6)3月第一批生產材約600石經水流運抵員山貯木池。泰雅族部落設教育所,教師由太平山警察駐在所之警察擔任。泰雅族參與林班測量及林務工作。
1918年(大正7.民國7)日人設立嘉羅山神社,土場至天送埤段森林鐵道開工。
1920年(大正9.民國9)營林局改為營林所,隸屬殖產局。
1921年(大正10.民國10)土場至天送埤段19.36公里鐵道竣工。另洽臺南製糖會社所有天送埤至歪仔歪段14.52公里鐵道為運材用。營林所宜蘭出張所遷移羅東,改稱羅東出張所。
1924年(大正13.民國13)羅東街寄附線,歪仔歪至竹林段3.07公里鐵道竣工。1月27日竹林至土場森林火車,全線通車。第一部蒸汽集材機運抵太平山。
1925年(大正14.民14)4月太平山尋常小學校創立。
1926年(昭和1.民國15)5月森林鐵道兼辦客貨運業務。
1930年(昭和5.民國19)堀田式索道首次在太平山堅木平使用。
1935年(昭和10.民國24)建造仁澤、白嶺、白系索道竣工。
1937年(昭和12.民國26)生產中心由舊太平山轉移新太平山,新建辦公廳舍共11棟於年底竣工。茂興線始出材。
1942年(昭和17.民國31)營林所裁撤,太平山伐木業務移轉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
1946年(昭和21.民國35)光復後改為太平山林場,轄有太平山分場及大元山分場。5月土場國校創立。
1951年(民國40)建造三星線3號機伏地索道。
1952年(民國41)建造獨立山索道。太平山現場員工及眷屬將近3,000人,人進人出儼然是一深山城市,熱鬧非凡。
1959年(民國48)太平山生產量高達93,000餘立方公尺,創最高記錄凌駕阿里山之上。
1960年(民國49)林產管理局改組為林務局,太平山林場易名蘭陽林區管理處;太平山分場改稱太平山工作站。
1970年(民國59)森林鐵道增設羅東站,以與臺灣鐵路局羅東火車站連接,便利旅客。
1971年(民國60)羅東站啟用,購置柴油車2輛以「中華號特快車」參加羅東至土場間之營運。
1973年(民國62)10月太平山國小撤校。
1977年(民國66)生產量逐年減少,為發展林業多種用途,著手規劃森林遊樂區。
1978年(民國67)9月森林鐵道受颱風侵襲,導致天送埤至土場段全線損害停運,維持羅東至天送埤段區間營運。10月土場國小撤校。
1979年(民國68)8月森林鐵道奉准全線停運,生產材改林道載運,鐵道奉令拆除。
1981年(民國70)太平山所有運材設施流籠及蹦蹦車停止使用。
1982年(民國71)6月太平山生產全部結束,發展森林遊樂事業。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