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 手作日常「亞鉛」品
記者 史庭瑄 / 臺南報導
拿起木棍敲呀敲,為茶葉罐進行敲邊工法,這個在日本稱作「亞鉛」的材料,在台灣又稱為「鍍鋅」。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的澆水器、仙草桶、電線桿都與「亞鉛」息息相關,而在台灣目前僅存手工製作亞鉛產品的師傅—蔡東憲,擁有四十年的手作經驗,店裡從小到大的產品都出自於他這雙巧手。
從十歲向父親學習手藝,即使學習的過程需要忍受高溫與被割傷的風險,種種職業病都不曾讓他有放棄的念頭,為的就是將這項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延續下去。
「要來學這個,從開始要能坐下去四小時不能起來,或是站著四五小時也不能亂走動,你如果不行,一般這個都不行,怕熱啦,那個溫度都很高,流汗要吹冷氣機會是完全不可能的。」
從裁板、捲圓到最後的組合,樣樣都是靠自己,也有遠自國外的廠商看上師傅純熟的工法,特地請師傅量身訂做產品。
「你說這個是叫做迷你茶罐唷?」
「嘿對。」
「這個是誰跟你訂的呀。」
「這個喔,日本人,日本人要訂這個。」
-
「這個是正常版的水桶,然後這個是迷你版的水桶,然後一切都是亞鉛製作成的,然後它都有黏錫,它這個可以拿來種花,小東西都可以放進去這樣,或者是想要放明信片也可以。」
「右邊這個是米杯,然後他是銅的材質,然後左邊這個是鍍鋅鋼板,然後這個是米街專屬的米杯這樣子。」
蔡東憲師傅製作過無數樣客人委託的產品,但說起自己心中最得意的,是這個彩繪郵筒。
「挑戰性的就是我剛剛給你看的那個郵筒,那個設計出來的郵筒,那個最有挑戰性,那個是從來沒有這樣看過的,慢慢做起來的,都沒有尺寸,我幫他畫尺寸出來再做,那個是最有挑戰性。」
想學習這項技藝可沒那麼容易,也因為工作相當的耗時和辛苦,讓許多想學這項技藝的年輕人紛紛打退堂鼓,目前由蔡東憲的妻子與女兒協助出貨,就這樣,讓原本在紡織業工作的妻子也加入了這個行業。
「我們紡織業是不一樣啊,因為只是要顧機台而已,這個不一樣,這從剪(裁板)到成品就是工作比較繁複,就是那個要一項東西,每一項東西都要組合起來這樣子。」
「很有成就感就是,它做起來的東西很美,它起先的板子看起來不怎麼樣,然後做起來的東西會很美。」
在機器大量生產的洪流下,更能凸顯手作「亞鉛」製品的價值,或許就是因為這份成就感,讓蔡東憲師傅一家人無懼艱辛,帶著「匠人精神」堅持手作,也讓這項技藝被更多人看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