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身體力行看國際

2009/10/28 00:11
2,24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李憶璇、陳俊嘉/嘉義民雄報導】

  世界地球村概念的強化,使世界各地更加緊密相連,台灣出國的學子比例也不斷增加,想瞭解台灣以外世界的模樣。不同的文化差異帶給背包客的震撼,卻也像潘朵拉的盒子般充滿著誘惑,使背包客們流連忘返,想要激發了解更不同的世界的想法。思想與行為上的磨合,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只有「出去過才知道」。

文化衝擊 大開眼界

  海外留(遊)學、打工風氣盛行,出國人口增加,出國所見識的世界意象與在台灣接收大有不同。曾經是背包客的大學生們遇到了不一樣的文化衝突後,均表示之前有些既有觀念受到挑戰與質疑。「去美國之前以為美國人都是胖子,到了工作的地方卻發現有些人很瘦。」傳播三趙梓伶?,在台灣接收的觀念是美國人有肥胖的形象,實地走訪才發現鄉村也有身材苗條的人。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系郭柔安認為:「美國人雖然親切,但在某方面也仍存有民族優越感。」原以為美國人所受的教育較台灣宏觀,了解也會較多,沒想到他們卻對亞洲國家認識不多,有些國家還會相互混淆,也不知道其他國家正發生什麼事;相較之下台灣學生的國際觀似乎較寬廣,對國際上的新聞並不是全然未知。除了文化衝突大,思想大不同外,國外各地的風土民情也讓台灣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像我去的那個地方,大家天天開party,生活比較奢逸。」傳播三林怡君看到了彷彿在電影裡出現的情節,雖然不習慣他們開放的生活,但同樣他們也覺得我們撐傘遮太陽是奇怪的。兩相不同的文化,互相交錯後激盪出了不同的火花。

管道缺乏與限制 主動獲得為良方 

  曾自助旅行的背包客楊小姐?,相較於國內資源少、外國資訊在中文翻譯的速度上較為緩慢,不如看原文來得快速;而國外的資訊相對發達,數量也多。她建議學生可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和反覆思考國際觀的重要性,進而主動地吸收國外資訊。也能透過海外打工、遊(留)學,或是自助旅行等都可以開拓視野,開放胸襟,同時也要提升語言能力,接收資訊時才不會有滯礙。

照片

背包客出國結識外國朋友增加了國際視野。圖片來源/郭柔安提供

  由於國內媒體重市場規模導向,導致媒體間的國際新聞鮮少,也是資訊匱乏的原因。受收視率影響,國際新聞收視率普遍不佳,觀看的人少,媒體就減少播出;而電視是最直接深入各家庭的媒體,若整體社會習慣於沒有國際新聞的媒體,則主動關注國際消息的人將會減少。新聞篇幅來源也有不均現象,看新聞時不難發現,國際新聞的來源多源自美國新聞台CNN,其餘國家的頻道則鮮少出現,如此可能造成資訊不完全且面向不足問題。2006年金車文教基金會所做「新聞國際觀」調查發現,雖然有愈來愈多中小學生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學英文,甚至花大錢送孩子到國外遊學,卻有74%的家長沒興趣或沒時間接觸國際新聞,相反的,只約20%家長每天看國際新聞,而這些家長的小孩,也只有5%每天觀看國際新聞。

觀念培養 持續學習

  「出去過後還會再想出去,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地方。」,林怡君?,若是以後還要出國,她仍會選擇同一個地方,因為尚未認識的事物還有很多。傳播五林意婷也有同樣想法:「出去能遇到更多的人,而且他們不像台灣人很在意旁人的眼光,非常有自信。」學生獲得國際資訊的管道通常透過網路或影片,或是口耳相傳,而如何不以美國的角度觀看事件也是需要思量的。因此獨立思考的觀念也須養成,兼容各家思維並內化成自己獨特的想法,越來越受到重視。

  「國內學生普遍缺乏認識自己文化的基本態度,需要有國際觀,但不是崇洋媚外。」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陳思佳說,她認為,在接觸與認識多元文化前,要先對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在接收外國訊息的同時,關心周遭的生活變化也是同等重要,由內而外擴展國際觀。如何平均接收資訊,有良好國際概念,持續不斷地學習是必然的步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