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教育部新課綱將上路 協助新住民語文化傳承

2019/06/28 03:05
2,968次瀏覽 ・ 3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政大之聲記者馮郁軒、孫武廷、李晁安的專題報導】

       學童跟著老師一起唱著越南歌謠,這是新北市瑞芳區義方國小每週越南語課的上課情形,老師武紅春利用早自修短短的半小時,教導學生簡單的越南生活用語。為了解決學童新住民母語學習需求,教育部108學年度將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的課程綱要,在課綱中的語文領域加入新住民語文課程,並規定所有小學都必須依照學生需求,讓學生能任選一種語言作為必修;到了國中和高中階段,則將語言課程列為選修,讓新住民子女能在學校學習母語,也讓想學新住民語言的學生能擁有學習資源,期望可以達到尊重多元文化的目標。

照片

◎ 越南語教師武紅春教導學生生活中常用的越南詞語,並在課堂中學習活用。
 
       新住民人口在臺灣的比例日漸增多,截至今年四月,在臺灣持有居留證的新住民人口約占總人口數3.3%,較去年同期多了三萬多位新住民。而未滿十五歲的新住民子女有六千多名,隨著人口增加,新住民子女語言教育的權益更需要被關注,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主任鄭雅甄提到:「語言其實它包含了很多像自我的認同、情感的連結,可是我們好像都比較看到的是比較功利取向的思維,那這個部分就會比較不利於新住民二代在學習媽媽的語言的這個部分。」她也指出升學主義讓部分人認為學習新住民母語不如學習英語,降低新住民子女學習母語的意願。
 
       部分新住民家長在家中會自行教導子女自己國家的母語,但在臺灣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華語,造成子女的新住民母語能力有待加強。來自越南的陳金釵表示:「媽媽可能覺得他應該要學國語(華語),然後一直跟他們講國語,然後變成說小孩慢慢就不懂我們的母語了。」但她也發現小孩會因為同儕羨慕他們能使用其他語言,而引起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
 
       新課綱實施後,雖然能幫助學生學習新住民語,但教師資源不足仍是問題,義方國小校長施裕明說:「教育局他們有委託北新國小,他有一個新住民的文教中心,他有委託他們在培訓相關的師資啦,但是不知道那個量夠不夠,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困難。」除了師資方面,施裕明也提到教材編制問題,課綱實施之後教育部發行的教材是否有良好成效,也有待觀察,但他也認同新課綱的實施方向,並希望能透過語言教育培養學童文化包容能力。
 
       在語言學習背後,蘊含的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除了新住民語學習,教導越南語的教師武紅春也希望能結合文化教育,她說明:「我們還要包括教文化,不但是教那個語文,還有要教她的文化,要懂我們的越南的文化,他們才能深入到,知道說他們上這個是有什麼意義。」課程中,她也教導學生製作越南斗笠、唱越南歌謠,除了增加學習的趣味外,也能讓孩童學習文化。
 
       臺灣是個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透過新課綱的落實,讓不同文化族群都能被平等對待,進而增加臺灣學童的國際視野,施裕明表示,雖然目前仍有師資和教材等問題需要在實施後才能檢核,但期望能夠藉由新課綱拓展學童的國際視野,也讓在臺灣生活的新住民子女,可以學習父母國家的語言,促進多元文化交流 。

新北市瑞芳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