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板、撞球,自閉兒「打」出自我
【記者黃倧賦/台北報導】「服務是建立在需要的人身上」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會長楊敏娟說,希望藉由協會的輔導,增加自閉症患者們與他人的互動和獨立的能力。
身為一名自閉症孩童家長的楊敏娟,十多年前,與一群自閉症孩童的家長,共同創辦了自閉症服務協進會。協會位於三重一間不起眼的老式公寓,走進去,看見一群大孩子,正在接受輔導員的指示,吟唱著輕快的兒歌,手上拿著響板,聽著節奏打著拍子,楊敏娟說:「自閉症的孩子,肢體動作沒那麼靈活,順著節奏拍擊響板,藉此可以讓他們的肢體動作更流暢,還能增加與其他學員的互動,提昇學員之間的感情。」
除了在課堂上的音韻傳唱外,學員們也受邀在台北縣「一竹慈善會」表演,增加與社區的互動機會。能在活動場合中擔任演出,也讓學員們的自信心提昇不少。
而看似平常的撞球運動,也是訓練學員們的活動之一,楊敏娟表示,利用撞球的顏色和數字,可以讓學員的注意力更加專注,在撞球的一來一往當中,也會讓學員們的認知能力增強。所以,在每個禮拜三、禮拜五,也會在三重社福大樓安排撞球課程。
目前協會的資金來源,除了台北縣政府社會局身障課補助外,只能依賴善心人士的捐款。在資金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輔導學員們的老師,是鄰近忠義國小一群自願輔導自閉兒的教師。
老師們耐心的輔導、精心規劃的活動,不只熟悉拍子的節奏、還教導學員們撞球技巧,也製作專門與學員家長專門聯繫的「聯絡簿」;透過聯絡簿讓老師與家長進行雙向溝通,藉此深入了解學員每天的狀況。
看到學員們認真地跟著老師每一個動作,透過學會的課程一步步成長,儘管機構本身面臨的人力和經濟壓力,楊敏娟依然微笑著說:「這是一個甜蜜的負擔」。
楊敏娟說,不希望社會用一種憐憫、同情的心態來看待自閉症患者;而是能夠重視他們,讓他們有走出去的機會,「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社會給他們的認同感」。
延伸閱讀:
台北縣智障者家長協會
關懷自閉兒,從這裡開始
台北縣自閉兒服務協進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