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馬賽克 廟宇剪黏工藝
作為台灣傳統信仰中心的廟宇,一直以神聖隆重的形象屹立於我們心中。廟宇的雕樑畫棟,常富含寓意或為趨福避邪驅福避邪。然而特別的是,若你曾仔細觀摩,你會注意到富麗堂皇的屋頂上所雕刻的各座神祉,皆是由一片片碗片所「拼」出來的。
剪黏工藝師黃拓維說道,主要剪黏是發源於中國南方建築的裝飾工藝,後來因為台灣被殖民所以傳入,現在在台灣發展的算是完整。而剪黏工作的地方都在屋頂上,工作環境比較嚴苛,夏天在上面曬大太陽,冬天在上面吹冷風,也由於閩南建築的屋頂都是比較斜的,所以行走起來也是有危險性在。
剪黏製作繁雜 手作彰顯價值
「剪黏」顧名思義就是剪下來再黏上去,是一項在16的技術。一般剪黏都是用碗片或是玻璃製作而成,將碗敲碎,剪成自己想要的形狀,再裝飾到事前做好的水泥坯體上。黃拓維在現今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裡仍堅持使用傳統工法,他認為只有手作才能夠完全彰顯出作品的精細與價值。
黃拓維描述以前做一隻龍的手,要先泥塑一個手,剪好碗片再黏上去,但現在直接用工廠做的模組,不僅省掉很多工,價錢也比較便宜。傳統比較費工的方式就會漸漸被這樣的材料取代。找出好的東西,然後加以保留具有價值的作品跟要保存的工法,這部分黃拓維認為是應該好好保存下來。
美麗端莊的廟宇,經過風吹雨打留下了歲月的痕跡。而廟宇在作為古蹟的修復過程中,必須保留歷史所留下來的記憶,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術修復,不只是為了維持原始的樣貌,更為了留存當時的技術,讓這些歷史不致於在千年之後消失。
淡江新聞 丁祺 白昀霏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