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拼經濟,不如直接拼民生
最近,包括臺灣在內,國際間出現一股「狂人政治」風潮,應該是反映「人心思變」的一種現象。這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前例。二次大戰前的德國,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賠款壓得喘不過氣,促成了希特勒的崛起。中國則出現了毛澤東和共產黨革命。最近看「維基百科」登載,促成中國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的關鍵「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國共產黨軍隊所以獲勝,得力於數百萬「農民工」,幫忙搬運糧食、彈藥,以及挖戰壕等。他們大部份是來自山東的佃農子弟。中國共產黨殺地主,分田地給佃農。這些佃農擔心共產黨軍隊萬一戰敗,好不容易得來的土地,又會失去。可能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蔣介石一到臺灣,馬上推動「土地改革」。
現在的臺灣人為什麼會對現實生活不滿?當然跟「低薪、高房價」脫不了關係。這類問題無法靠「拼經濟」來解決。因為,臺灣面臨的不是產能不足的問題,而是產能過剩,必須想辦法「擴大內需」,而不是解決「五缺」,去維持甚至擴大產能。隨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臺商紛紛設法將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外移。但多數不會選擇移回臺灣,因為東南亞還有大量的低薪勞動力等著他們。「高房價」則與低利率有關,利率問題涉及整個國際金融環境,也不是臺灣所能單獨解決的。
所以說,政府「拼經濟」不能保證讓人民過好日子。因此,政府施政,還不如集中力量,直接面對並解決民生問題;也就是加速執行正在進行中的公共托育、公共住宅、長照等措施,以及發展綠能和天然氣發電,緩和空氣污染。
由於受少子化影響,臺灣其實有很多的閒置教室。未來,仍有一些大學會陸續「退場」。還有,多數榮民之家,也是空蕩蕩的。政府只要花點心思,投入資源,就可以把這些閒置資源轉換使用,並創造許多的就業機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