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擴大內需不能忽略經濟效益

2019/01/02 18:27
3,01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去年9月起,國內經濟活動開始減緩;國發會所發表的景氣對策信號接連3個月出現黃藍燈。截至2018年11月的最新統計,景氣對策分數已經趨近於代表「低迷」的藍燈。如果趨勢沒有改變,國內經濟很可能由2018年的「五缺」,轉變為2019年的雙缺:也就是缺訂單和缺工作機會。

眾所週知,問題出在外在環境的變化。因此,必須靠擴大內需來彌補國外需求的缺口,才能緩解問題。過去馬政府時代,曾經使用過「發消費券」和「以工代賑」的方式,來解決「無薪假」問題。最近新聞報導,小英政府打算透過編列特別預算,將去年超收的稅收,發放「經濟紅利」,幫助弱勢和年輕人。只是,如果能夠將擴大內需公共資金,使用於既能促進就業,又能厚植未來發展潛能的途徑,那不是更有效益。

「暖冬旅遊補助」受到民眾歡迎。不過也只能算是救急措施;協助旅遊業者「度小月」而已。與觀光旅遊活動關係更為密切的,則是交通。最近去花蓮安通、瑞穗、紅葉等幾個溫泉區,經過花東縱谷的臺9線,很多地點都在施工;拓寬橋樑、增加車道。現在,雖然尚未完全完工,但開車經過,已經感覺舒暢很多。因為拓寬成四線道以後,把車子稍微開慢一點,欣賞沿途美景,並且讓太太有時間拍照,就不必擔心被後面一串車子緊咬著。

除了各地的溫泉以外,臺灣有268座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是我們重要的觀光資源。整理登山步道,建造休息站和公共廁所,既有助於增加就業機會,同時也能促進觀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河邊和和邊步所東計,景氣對策信號海邊也是民眾的重要遊憩點。現在已經有很多的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像雙北地區,就有沿著淡水河流域的自行車道網。花蓮港附近沿岸,也有從七星潭到鯉魚潭的自行車道,可以一邊騎車,一邊吹海風,觀賞海景。如果能夠把這些自行車道片段串連起來,成為環島自行車道網,沿途連接休息站和住宿地點,或許可以發展出另一種不同的觀光旅遊選擇。

臺灣車禍多,應該與人車爭道,機車與汽車爭道,以及馬路邊被當成停車場有很大的關係。加上十字路口設計不良,常常車子開到接近路口處,才看到地上有箭頭,發現已經走在左轉專用道上,讓人應變不及。此外,在交通規劃上,應該考慮將車子走的「路」,與供機車、自行車和行人走的「街」,作一些不同的功能性設計。「街」以單行道為主,以便騰出空間,讓人行走,和作為臨時停車空間。臺北巷道多已劃設行人專用道,給行人比較安全的行走空間。只是偶而仍然會看到被擺置障礙物,或停放機車的情形,似乎在設計上仍有一些改進的空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