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環評制度何去何從?

2018/10/10 16:39
2,25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我個人是覺得,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的通過環評,的確看得到政治操作的影子。只是,觀察這些年來的實務運作,在一些開發案中,環評會議似乎已經取代了政治決策的功能。這樣好像也不太對。

我是覺得,環評的功能,應該是從專業觀點,提出對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供政治決策參考。這樣就沒有所謂環評通不通過的問題。原則上,建設一定會影響環境。只是,承受這樣的環境衝擊,究竟值不值得,應該要由政治人物拿捏才合理。畢竟,政治人物要承擔最終的政治責任。具體而言,從政治人物觀點,破壞藻礁會被罵,但缺電和限電,則會被民眾罵得更慘。而環評委員並不須承擔缺電和限電的政治責任。

現在的環評制度,政治人物和專業人士的分工,似乎沒有劃分得很清楚。導致政治人物必須在幕後運作,讓環評通過。事後,政治人物也不能公開說明其政治決策的考量重點,否則,不就自我招認他操控了環評會議。

合理的制度安排,環評會議應該是要在合理時限內,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提供政治人物決策參考。政治人物如果覺得有道理,可以修正建設計畫,甚至作第二次的環評,直到消除所有的環境疑慮為止。最後剩餘的環境衝擊,就是為了建設必須付出的代價了。付出這樣的代價,划不划算?這是「調和鼎鼐」的政治工作,甜一點好,還是鹹一點好,就由廚師去拿捏吧。在民主國家,政治人物作了錯誤的政治判斷,就會有下臺的風險,他們會很小心的。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