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社52期:「斯堪地那維亞的選擇 」
社區志業的斯堪地那維亞典範
在八頭里仁我們很幸運,一路走來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揚特夥伴」(Yante partner)相助,雖然我們也曾,未來也將面臨許多考驗與挑戰。事實上我們也經歷不絕如縷地測試,如何一本初衷而且與時俱進地實踐社區志業的理想。當我們張開雙臂歡迎新夥伴的加入,同時也迎進了風險、不確定性、差異以及嶄新的能源、智慧與資源。當我們在不同的議題與不同的個人、組織互動時,八頭里仁正也在更新、擴充、淨化、學習,隨時都有可能引發組織的危機,或是開拓八頭里仁的新機。
■作者:吳哲生 本會監事
謙卑的信任
當全世界正為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而殫智竭慮時,有識之士也正集思廣益,為人類的未來籌謀劃策。其中有人反省:自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我們習慣於接受「代理人」(agent)來為我們經營企業與國家。最高經營者(CEO)、總統、總理、首相、國會議員、董事、經理人等等「代理人」,在所謂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基礎上,成為股東、員工或人民的代表,負責決策,制定規則,維持秩序,以促進或確保利害關係人的福利與權益。數百年來,謙卑的人民、股東與員工深信這些代理人應該能夠不負所託,一路挺代理人到底。如今,事實讓普羅大眾覺醒了。
專業的傲慢與權力的腐化
從這次金融海嘯所追查出的事實看來,接受委託的代理人,不論是所謂的金融專家或財金當權者,即使如曾令人景仰的葛林斯潘,也都因為過度自信而錯估事實,甚至有些人師心自用,昧著良心做出令人髮指的勾當,讓多少人的終身積蓄泡湯或大幅縮水。這一連串的事件與災難,讓許多原本主張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所謂「大師」啞口無言,連帶地「盎格魯薩克遜資本主義」(Anglo-Saxon Capitalism)紛紛遭受批評,而「萊茵模式資本主義」(Rhein model)又因緣際會地受到重視,連英美政府也都調整政策,以國家之力,出面挽救部份金融機構。令人不齒的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高層的自肥舉措,也在眾所嘩然之下無疾而終。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天之驕子,暴露出人性中貪婪與無恥的黑暗,也為代理人的「受託人責任」(fiduciary responsibility)吹響了嘹亮的號角。傲慢、腐化、自私自利在照妖鏡下,越發無地自容。代價雖高,但是專業的倫理與道德卻因此得到尊重與讚揚,讓21世紀的普羅大眾更加體會到自我提升與建立主體性的重要。
「揚特法則」的出線
主體性的突出,讓德國企業由員工參與「監察人會」選出董事會成員的實務更進一步,社群成員對重要的社群事務有更直接而充分的參與。作家阿克塞‧桑德默斯(Aksel Sandemose)借用「揚特村」村民的共同規範—「揚特法則」(Yante Law)來描述組織整體的智慧如果有效地運用,將可發揮遠大於個人的成效。「揚特法則」被作家隱喻為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n)社會有別於其他社會的特色,比如:強調組織比個人更聰明,組織比個人知道得更多,組織比個人更重要等等。這與盎格魯薩克遜資本主義易流於自我中心,重視個人利益的典範,相較之下,頗相逕庭。曾有專家轉化「揚特法則」的內涵,顯現斯堪地那維亞社會成員相互依存,彼此尊重的特性,列舉如下(derivative Yante Law):
一、我們看重也依賴你,而最起碼有四到五位你身邊的人依靠著你而存在。
二、你的身上有一些我們所需的好而有價值的內涵,以及一些我們喜歡也羨慕的特質。
三、你與我們很適配(belong with),而且我們也將為你做許多事。
四、我們也能深刻體會失敗、孤獨、失去價值感與重要性的感受。
五、我們—你和我,可以共同解決問題,而你的生命與我們的社會都依賴你的努力,在這樣的社會裡,每一個成員都有機會當家作主,而且對社會有所貢獻。
社區志業的斯堪地那維亞典範
在八頭里仁我們很幸運,一路走來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揚特夥伴」(Yante partner)相助,雖然我們也曾,未來也將面臨許多考驗與挑戰。事實上我們也經歷不絕如縷地測試,如何一本初衷而且與時俱進地實踐社區志業的理想。當我們張開雙臂歡迎新夥伴的加入,同時也迎進了風險、不確定性、差異以及嶄新的能源、智慧與資源。當我們在不同的議題與不同的個人、組織互動時,八頭里仁正也在更新、擴充、淨化、學習,隨時都有可能引發組織的危機,或是開拓八頭里仁的新機。
想想「衍生性揚特法則」,原來我們與夥伴之間是那麼地親密而相互依存,雖然環境多變,錯綜複雜,但是夥伴們各有所長,可以相輔相成,共同解決問題。而在這樣的社群內,我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選訂共同關心的主題來投入,這是相當幸福的事。斯堪地那維亞在歐洲雖非主流,但在全球競爭力的排名上卻常是名列前茅的國家群,而且以國家幸福指數來評量,她們也是如此,「揚特法則」或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社區志業的基本性格與斯堪地那維亞典範十分相近,如果有機會將斯堪地那維亞典範深入探討,對於社區志業的內在動力與影響力可能有所助益,甚至對其他型態的志業也能有所啟發。
從小國寡民到世界大同
近年以來,部分專家如戴夫‧羅根等(Dave Logan)對於原始部落的運作與領導機制投注關心,發現一些部落典範對於廿一世紀的我們也相當有參考價值。在部落中立身行事講求信用,彼此之間相互信任,雖有競爭但也願意共同合作,促進了部落的凝聚力與競爭力。於是【Me】翻轉一個字母,從個人躍升為組織的【We】。對於其他部落也能先待以誠信,一段時間驗證後再共同合作。似乎以往老子所傳述的小國寡民典範,與孔子在【禮運大同篇】所描寫的社群典範並非遙不可及: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讓所有的資源在誠信的平台上,消耗浪費最小而發揮最大的價值。如果行有餘力,進一步貢獻給社群社會,協助他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與斯堪地那維亞典範恰有異曲同工之妙。
領導學者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也認為:領導者的行為,是由對於個人與部落絲毫不動搖的奉獻塑造而成。領袖們應當效法的典範是:巧妙建立自己的部落,然後退居一旁,讓人們去達成偉大的志業。而領導人其實也從屬於社區志業與部落,因此也變得比任何獨力奮鬥的人有更高的成就。這與孔子詮釋大易乾卦的「群龍」天下,領導人能「以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利」的胸襟,以及老子所推崇「元德」領導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正好遙歌相和。從社區志業的斯堪地那維亞典範來進行跨越時空的印證,廿一世紀似乎是一個可以充滿著人性光輝的天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