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車間復興運動 喚醒沉睡的味蕾
以下報導源自公民記者 李偉皓、楊婷婷
原始報導連結:
0501公視中晝新聞
將一袋袋由農民栽種的芝麻倒入進料口,輸送至鍋爐不斷翻炒,伴隨著機器鏗鏘運轉的聲響,陣陣麻油香撲鼻而來。這裡是位於彰化的油車間的食油行,為大肚溪流域的農友們服務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相較於油品工廠,油車間採用物理的方式製油。
「農民 陳茶花」
「花生自己種,這個花生油吃起來比較安全。從小吃到大,吃到現在都已經變老了,還是繼續在吃花生油,外面的油感覺很不安全很不衛生。」
然而油車間在半世紀以來,飽受進口、大廠和法律三方夾殺而逐漸消失。
「復興運動發起人 孫翌軒」
「和農民契作,我覺得這是最理想的狀況。那為什麼會說它是最理想的狀況呢?因為消費者和農民一旦有這樣夥伴的關係存在之後,對農民對生產者來說,他也不用擔心我今天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人買。因為很明顯這是現在目前農業的困境,找不到消費者。」
炸完油的豆粕可以留著當肥料,一絲一毫都不浪費。許多人漸漸注重飲食教育,記取食安風暴的教訓,從頭開始認識花生油的製程,讓長期被化學油品馴化的味蕾與油車間一樣浴火重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