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匯率的穩定物價功能
臺灣天然資源貧乏,原物料和能源大部份仰賴進口,因此,進口物價對臺灣的物價穩定有很大的影響。而影響進口物價的因素,除了國際行情外,就是匯率。事實也證明,臺灣的消費者物價其實對利率是無感的,對匯率變動則很敏感。臺灣的十年期公債次級市場殖利率,從2008年11月起就一直處於2%以下的低水準,2016年甚至降到0.87%的超低水準,2017年也只有1.06%。但這段期間,臺灣經濟卻一直處於物價緊縮的陰影中。低利率水準只帶來資產價格泡沫,讓房價高到年輕人買不起而已。
近年來,困擾國際主流經濟者,其實不是物價膨脹,而是物價緊縮。一般先進國家多要求他們的中央銀行,要把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維持在1%至3%之間。超過3%算是物價膨脹,低於1%算是物價緊縮。觀察臺灣自2008年以來的10年間,只有2008年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平均大於3%。小於1%的則有5個年頭:2009年(負0.87%)、2010年(0.97%)、2013年(0.79%)、2015年(負0.3%)、和2017年(0.62%)。相對而言,在這10年間,以新臺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數,多達6年呈現負值:2009年(負9.59%)、2012年(負1.28%)、2013年(負4.45%)、2014年(負2.09%)、2015年(負12.94%)、2016年(負3.08%)。
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就是維持物價穩定。但每季理監事會後所宣佈的利率決策,卻是在實務上根本用不到的央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對於新台幣匯率,則千篇一律地說,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但如遇不規則因素干擾,導致匯率過度波動,則央行將進場維持外匯市場秩序。
以匯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國際間其實不乏先例。新加坡公開宣佈的貨幣決策,就是匯率走向,沒有利率的角色。安倍經濟學的主要重點,也是促使日圓貶值,藉此讓日本經濟擺脫物價緊縮的泥沼。事實也證明,只要政府領導人展現決心和意志力,加上足夠的外匯準備作為後盾,市場投機力量自然就會把匯率帶到政府想要的方向。
最大的障礙,是美國政府的操控匯率指控,但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臺灣是一個加工出口型經濟體,進口原料,然後加工出口,賺取外匯。匯率升值,抑制出口的同時,也會抑制原物料的進口,其實沒有辦法解決出超問題。設法加快公共建設和民間投資腳步,增加機器設備的進口,消化掉加工出口所創造的出超,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從這個層面來看,軌道建設是極為明智的政治抉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